揭三国历史上因说话不靠谱丢失性命的将军

说话是一种艺术,看好再说,尤其是大庭广众之下,如果感到不能够清楚的表情达意就不要说,沉默是金吗 。倘若非要硬着头皮去说,肯定会适得其反,有时甚至会把自己的命搭上去 。三国时期就有这样的一位将军,因为说话不注意方式丢失了自己的性命 。这个人名叫李邈,号称“李氏三龙”,和弟弟李邵、李朝并有才名 。李邵长期在诸葛亮周围,一直担任他的文书,李朝曾经跟随刘备攻打东吴,后来战死 。当年益州被攻打后,群臣上书刘备为汉中王的文书就是他们的杰作 。
网络配图
李邈曾在刘璋手下,只不过不太受重视 。刘璋让他做了一个小小的县长,连个大一点的县令都没混上 。不久刘备攻打了益州,刘备很赏识他是个人才,就让他做了益州的从事 。所谓从事其实就是指从吏史,亦称从事掾,刺史的佐吏 。每人主管一郡(国)的文书,察举非法,汉末刺史权重,从事名目更多,文有文学从事、劝学从事等,武有武猛从事、都督从事等 。相当于州牧的副职,比起县长自然要高了好多 。
可即使这样,他和刘备仍然见不着几次面,好容易有一次过年的时节,看到了刘备,刘备让他喝酒,他却冒冒失失的说了几句大实话:刘璋相信将军是个重信义的人,因为都是大汉的宗室,就把讨伐张鲁的重任交给了将军 。可是将军你寸功未立,却把刘璋给灭了 。我认为将军您取下益州,这是太不应该了 。刘备不悦,勉强说道:知道不应该,你为何不去帮助刘璋 。李邈苦笑道:也想着去帮衬,只是可惜自己的兵太少了 。刘备手下的人立刻把刀举起来了,要杀死李邈,好在刘备的气度比较大,再加上诸葛亮的求情,李邈着一颗头颅好歹给保了下来 。也有人说李邈是刘璋的忠臣,这样做自然是想忠于刘璋 。此话差矣,刘璋早已不在成都,而李邈不去跟着刘璋,反而接受刘备的官职,自然不是刘璋的忠臣 。
网络配图
聪明人不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李邈显然不是个聪明人,由于诸葛亮喜欢选拔有本事的人,不久提拔他当了太守、参军、将军 。但挥泪斩马谡的时候,李邈又犯了糊涂,冒冒失失说道:“秦穆公赦免了孟明视,所以称了霸;楚王杀了名将子玉,所以很快灭亡 。”这不是又一次找死吗?意思你杀了马谡,不久我们也会亡国的 。诸葛亮正在气头上,但还是宽厚,一挥手说:“你滚回成都去吧 。”连官也没免他的 。当时蒋琬也劝过诸葛亮,说的话和李邈差不多,但分寸感情不同,所以诸葛亮就不生气 。李邈的话里明显带着剌,咒诸葛亮杀马谡会亡国 。他这次没死成也完全是诸葛亮的大人不记小人过 。
大概是事不过三,这位常说错话的人又一次嘴不能把门,当时诸葛亮刚刚去世,举国悲痛,后主要给诸葛亮举哀三天,李邈于是上书:陛下,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 。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
网络配图
大意是像诸葛亮的权臣死去应该庆贺,因为他手握重兵,容易对你造成威胁,现在边境上没有啥事,我们应该拍手欢呼才对 。刘禅大怒,你这小子脑子进水了是不,于是下令推出斩首 。就这样这位安汉将军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再一次看了看庙堂上怒火中烧的刘禅,无可奈何的走到了断头台,弯下了身躯 。从此,他再也不会说错话了,毕竟他的生命已经划上了句号 。
【揭三国历史上因说话不靠谱丢失性命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