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十八路诸侯为何会败于枭雄董卓之手呢

董卓篡权,天下纷纷为之讨伐 。
在曹操的号召下,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 。按说此等声威,足以撼动老贼,剿戮群凶 。但不曾想到的是,这看似十分强大的“联合国军”,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动得董卓分毫,反在不断内讧争斗中偃旗息鼓,各奔东西 。如此的结局,让人始料不及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尴尬的局面,我想这绝不单是一个“出师不利”就能解释得了的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想当年,曹操因刺杀董卓失败,仓皇逃出洛阳,从此再无立身之所 。无奈之下返回家乡,遣散家资,招募义兵,意欲讨伐董卓 。但考虑到自己身单力孤,难以成事,就以个人名义向各路诸侯发出了矫诏,号召大家共同起兵,共诛国贼 。矫诏发出去之后,天下英雄纷纷为之响应 。最后,连同曹操在内的共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整装待发 。
既然是共同举兵,势必要选出一个盟主来,以便发号施令,统一指挥 。问题也正是出在这个盟主的归属上 。按道理说,曹操是讨伐董卓的发起者、组织者,理应做各路诸侯的盟主 。但曹操可能觉得自己羽翼未丰,没有影响力,就提议推举“大汉名将之后”的袁绍为盟主 。袁绍初时不肯,但架不住众人一再相劝,最后也就应允了 。
盟主不是好当的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袁绍显然都不是一个理想的人选,刚愎自用、心胸狭隘不说,关键是不具备领导大兵团作战的智慧 。这也还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袁绍终究不是孤军作战 。但袁绍的另一个弱点却是致命的,那就是用人特讲究出身门第,缺少用人的气度 。如此心态,于乱世之中,自然是曲高和寡,众叛亲离,不能长久 。这次的“讨董”行动,更是表现出了极大地矜持和傲慢 。当华雄连斩数将,盟军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关羽挺身而出,请求出战 。而身为盟主的袁绍,仅仅因为关羽只是一个“马弓手”,就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情愿 。
理由很弱智,也很好笑,那就是怕“被华雄耻笑” 。在其眼中,自己的面子竟然比将士的鲜血还重要,哪里还有一点盟主的气度和胸怀 。加之他的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总是不失时机的在一边冷嘲热讽,添油加醋,更让袁绍不知如何是好 。亏得曹操英雄气魄,慧眼识人,才有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战场传奇 。尽管此战暂时解除了危机,但如此的用人态度却不免让将士心寒 。一把手不明白,再费力也白搭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说初期,十八路诸侯的声势还是相当浩大的 。人多是好事,也是坏事,它足以让很多人有恃无恐,骄傲轻敌 。或许就是人多力量大的缘故,面对董卓兵马,人人都想建功立业,展示才能 。如果单纯如此倒也值得嘉许,奋勇争先,杀敌报国 。但这些人的建功立业显然不是为了国家前途,更不是为了百姓利益,而是为了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 。事关大局,最怕私心 。一旦有了这个心思,就很难捏合到一块了 。这种私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争权夺利,互相猜忌,推诿扯皮 。
当然,根子还是出在袁绍的身上 。想袁绍既然成为盟主,就应该不负众望,任人唯贤,广纳英雄 。但袁绍自己做了盟主,却让弟弟袁术总督盟军粮草,兄弟两人,一个管人,一个管物,把各路诸侯置于其掌控之下 。虽说革命工作,分工不同,问题是袁术从来就是一个势利小人,把偌大的财政大权交于其手中,还能不出事么 。果不其然,当孙坚攻打头阵取得胜利的时候,袁术却不肯补给粮草 。最终导致孙坚军心涣散,兵败如山倒,手下大将祖茂也死于华雄之手 。更为可怕的是,十八路诸侯各怀鬼胎,各行其是 。起初,本来是孙坚打头阵,不料济北相鲍信却动起了歪脑子,“孙坚为其前部,若干了大功,都不显我等”,揣着这样的私心杂念,鲍信就安排弟弟鲍忠抄近路赶到孙坚之前出战 。结果鲍忠没有那个本事,反被华雄斩于马下 。为了抢头功,不惜违抗军令,擅自出战,其心智与小儿无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