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冯唐易老揭秘李广冯唐不被重用的原因

导读: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经说,李广难封,冯唐易老 。说的就是感伤这两人不被重用的无奈 。那么他们两人为何不被重用呢?是因为统治者不能慧眼识珠吗?真相可能并非如此 。
冯唐、李广性格中的显着特点即为憨直而不善逢迎,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非常透彻 。而正因为如此,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帝王,在对待冯唐、李广的态度上,逐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雅量,能听得进逆耳之言的汉文帝比较欣赏冯唐、李广 。
网络配图

《史记》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一次汉文帝与冯唐等人闲聊,因为匈奴入侵而大伤脑筋的汉文帝感慨地说,若能得到廉颇、李牧,自己就不必发愁了,“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此时,冯唐竞当众毫不客气地批评道:“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这话当然令汉文帝极为不悦,“上怒,起入禁中” 。由此小事即可看出,冯唐的耿直、不善逢迎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不过,汉文帝毕竟有雅量,不但没有处罚冯唐,反而又找冯唐谈心: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他还耐心地让冯唐道出说这番话的缘由 。
于是,冯唐先道歉说“鄙人不知避讳”,之后才说出了缘故,原来之前被罢免的云中太守魏尚本是能抗击匈奴的将才,只因报功时多报了6个首级,竟遭撤职 。冯唐认为对于边防重将,要放手任用,赏罚分明 。魏尚带兵得法,匈奴不敢侵犯 。如今仅仅因为一点小过错便重罚,即便得到名将,又如何能用好呢?于是,汉文帝“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由此,他对冯唐也开始重用 。
对于李广,尽管他为人憨直,“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属于只知低头拉车、不懂抬头看路的实在人,但汉文帝同样十分欣赏他 。李广经常率部与匈奴力战,也常随汉文帝射猎,汉文帝对李广的勇力过人深为叹赏,曾亲口对李广说: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当高皇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以汉文帝识人用人的眼光,李广的军事才干应该是十分出众的,即使不是帅才,也绝对是一个出色的将才 。
网络配图

然而到了汉景帝当政的时候,冯唐的境遇却发生了变化 。当时,汉景帝命冯唐去担任楚国的丞相,但不久就被罢了官,具体原因史料中没有记载 。以汉景帝用人欠雅量来看,估计说话直来直去、不善逢迎的冯唐不会得到他的喜欢,被罢官也是必然 。而李广虽未被罢官,但也因憨直、不懂政治而遭到了汉景帝的猜忌 。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平叛,立下大功,并以夺得敌军军旗而威名大震 。当时,梁王以将军印赐之,李广竟憨头憨脑地接受了,正是这件事犯了汉景帝的大忌 。身为朝廷的大将,怎能受藩王的官印?因此战后论功行赏,有29人因平叛有功被封侯,而立下大功的李广却未加赏赐 。李将军为自己的憨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失去了封侯的绝佳机会,也为今后的仕途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汉武帝上台后,求贤若渴,向全国征求贤才,但这个时候,冯唐已经老了,“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 。”这对冯唐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而汉武帝对李广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 。应该说既有看重李广的一面,“以为广名将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用;同时,也存在压制李广的一面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卫青、霍去病等大举北伐,但却暗中告诫卫青,“李广数奇 (命运乖舛),毋令当单子” 。这种两面的态度,源于汉武帝用人的两面性,既渴求、重用人才,又不爱惜人才 。
汉武帝在任用统兵大员方面,重用外戚是其既定政策 。他优先考虑的,是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圈里人,其次才轮到别的将军 。只不过类似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才干卓越的外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卫、霍死后,外戚李广利掌兵权,接连兵败,最后还投降了匈奴,这不能不说是汉武帝巨大的用人失败 。李广既不是外戚,又不会逢迎取巧,行事也颇多令人诟病之处 。他曾在打猎时被小吏阻拦,竟因此怀恨在心,后寻机将小吏杀害;也曾诱骗八百羌人投降后,将其全部杀害,加上战绩不能服众,自然无法被汉武帝青睐,遂成为战场上的蓝领角色,出苦力干脏活却不受重用,最终丧失了立功封侯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