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因为什么要决定修建雄伟的万里长城( 三 )


网络配图
匈奴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法令秦军非常头疼,为了防止他们的侵扰,秦始皇决定修筑长城 。一马平川的地方适合匈奴人骑射行动,修筑城池限制他们的特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修城御敌并不是秦始皇的首创,早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各诸侯为了抵御对方的进攻,就开始在自己的领地上修筑高大的城墙,这些城墙被称之为长城 。公元前4世纪前后,燕、赵、秦等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也相继修建长城 。
修筑长城御敌是古已有之的办法,并不是什么创举,但却被秦始皇发挥到极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秦代以后,没有修过长城的朝代寥寥无几 。秦始皇不仅把赵、秦、燕、韩等国的旧有长城连成一线,又增筑扩充了许多部分,形成了长达12000华里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不仅筑长城,还修建了直道 。他的想法是,长城可以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保证秦不为“胡”所灭 。而直道的修成,可以使秦国的骑兵在三天三夜之内直抵阴山,给“胡人”以致命一击 。
在今天看来,长城是一项了不起的奇迹,但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秦代,修筑长城对黎民苍生来说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与劫难,秦始皇修筑长城为秦帝国的最终灭亡埋下了祸根 。长城功过万古评说,秦究竟因何而亡?秦始皇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而他所倾力打造的长城也是争议不断 。关于长城的功过,或褒或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
孙中山先生对万里长城评价很高,他在《建国方略》中指出,秦始皇这个人虽然不怎么样,但修筑长城的功劳堪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如果没有长城捍卫中原,中国可能等不到宋、明,在楚汉时代就已亡于北狄了,更谈不上汉唐时代的兴盛 。他继而把汉民族同化蒙古、满族的功劳也归到了长城名下,因为长城的存在使得中华民族的同化力得以壮大巩固,才能够“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所同化” 。
孙中山先生虽然对长城青睐有加,但一些有见地的史学家对此却并不苟同 。他们敏锐地指出,秦帝国看似解决了北患,但战场上的胜利只是暂时的,秦始皇终其一生,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游牧民族虽然一时被震慑却绝对没有屈服,“灭秦者胡”是他内心挥之不去的痛 。长城的防御作用也非常有限,汉唐之所以兴盛不是因为长城,而是其开放的文化与国力的强大 。大明是修建长城最下工夫的朝代,然而终免不了被外族所灭的命运 。
网络配图
长城从来就没能挡住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明朝兵部尚书刘焘对此的感受非常深切 。他说修建长城是自古以来没有办法的办法,修长城抵御外患是一个怪圈,几乎达到了恶性循环的程度 。修长城下的工夫越大,人们对外敌入侵的担心就越强烈,国家的钱财耗费也就越多,部队的战斗力反而更弱 。国家没有哪一年不为修长城耗费巨资,但长城的功效与价值却并不能体现出来 。长城成了消极防御的代名词,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的长城,因为防线过于漫长,僵化消极的城墙很难抵得住敌人的突然来袭,其弱点显而易见 。
清朝入关以后,决定不再修筑长城 。康熙时,边防总兵蔡元向朝廷报告说长城有许多部分倒塌,要求进行补修 。康熙很不以为然,他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历代经常修缮,但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免除边患 。明末清太祖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不在修城而在修民 。他指出:“民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