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国成英国盟友:俨然同志加兄弟( 三 )


值得注意的是 , 尽管英国成功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将中国发展成自己的盟友 , 其自身却在克里米亚战后推行了足足20年的“精明无为”(masterly inactivity)的对俄政策 , 放松对俄罗斯的盯防 。
这一韬光养晦的核心 , 在于对掉头向东的俄罗斯减少干预 , 而致力于巩固英国在中亚地区的势力范围 , 主要是与印度接壤的周边小国 。提出这一政策 , 其根源在于英国依靠武力捍卫帝国的成本越来越高 , 试图进行新的尝试 。
这一政策推行20年 , 英国确实得以巩固了在印度的统治 , 但是 , 其代价相当高昂:在英国的“无为”之下 , 俄罗斯终于完成了对中亚三国浩罕、布哈拉、希瓦的征服 , 占据了高达390万平方公里的中亚腹地 , 对英属印度的北疆构成了严峻的威胁;同时 , 也在中国新疆和东北前后侵占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 成为东北亚大国博弈的重要参与者 。毫无疑问 , 这些对英国全球战略构成了严峻的威胁 。
1874年 , 英国保守党政府上台 , 立即废除了韬光养晦的“精明无为”政策 , 而代之以更具进取型的“向前推进”(Forward Policy)政策——即凭借武力 , 对俄罗斯在中亚和远东的扩张进行全面遏制 。自此 , 英俄之间的“大角逐”(Great Game)走向高潮 , 而地处中亚的中国新疆、地处远东的中国东北及朝鲜 , 也因此成为全球博弈的焦点 , 东北亚局势变得更为错综复杂 , 中国所面临的战略挑战也空前严峻 。
1814年 , 拿破仑战争的结束 , 可以看成欧洲历史的分水岭 。自此 ,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足足百年 。1853年爆发的第9次俄土战争暨克里米亚战争 , 正好是这个百年间隔的中间点 。这场战争 , 无论是时间节点 , 还是政治影响 , 都对整个19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影响 。
主动发起战争的“西亚病夫”土耳其 , 成功地“以夷制夷” , 将国运延续了大半个世纪 , 这场战争实际上也成了土耳其搭台、列强唱戏的国际博弈 。战争的余波所及 , 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 尤其是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与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