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科举是怎么样的:她改变了中国的科举制

武则天很重视科举,这和她的经历有关 。唐朝前期还有贵族政治的残余,朝廷内有关陇集团,朝廷外有山东旧贵族势力 。武则天呢,武家是小姓,被贵族们瞧不起,武则天全靠自己的力量逐渐走上高位,在这个过程中她没少和关陇集团对抗,甚至出现了双方对骂的热闹景象 。武则天上台后,特别注意扶持中低级官员,提拔庶族人士,用来取代旧有的权贵阶层,所以她对科举十分重视 。她对中国科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体现在对科举的三项改革上 。
一、巩固殿试
武则天之前的科举,主要由官员负责组织考试、发榜,考生和皇帝不直接见面 。但是从唐高宗开始,开创了一种新制度——殿试 。皇帝当主考官,在大殿上亲自选拔人才 。既然有官员负责考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为什么呢?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除了父子、母子关系之外,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了,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 。由皇帝主持考试,就意味着参加考试的人都算作“天子门生”,这样除了冷冰冰的君臣关系之外,考生与皇帝之间还能建立起一种温情脉脉的师生关系,从而拉近了考生与皇帝之间的距离 。这些青年才俊都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长治久安就指望他们呢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旧唐书》记载,唐高宗在显庆四年(659年)春季亲自主持考试,在九百名考生中选拔了张九龄等青年才俊,这算是中国殿试之开端 。但是人们总说武则天是这个制度的创立者,为什么呢?因为唐高宗这次考试是临时举措,没有形成制度,而武则天则把这件事制度化了,规模也更大 。武则天做事很认真,一个个考,一考就是好几天,可谓盛况空前,从此殿试就成了惯例 。所以《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都说,殿试是武则天创造的 。此后历朝历代皇帝都举行殿试,进士们也自豪地说自己是“天子门生” 。
【唐朝的科举是怎么样的:她改变了中国的科举制】二、开设武举
一说武举,武状元,好多人就想到苏乞儿 。武举的创办人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时期,国家承平日久,老百姓习惯太平日子了,很少有人懂得打仗,再加上府兵制也逐渐瓦解,所以平民很少接触军事训练,国家兵源质量堪忧 。几次边境战争都体现出军队战斗力开始下降,这不是个好兆头 。
而且还有一件事曾经刺激了武则天 。武则天曾经组织群臣举办射箭比赛,而且还设立了奖金 。没想到最终拿了前几名的都是番将 。什么叫番将?就是在唐朝、武周担任将领的汉族以外的人 。唐朝历史上有很多番将,他们是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射箭比赛的总冠军是泉献诚,高丽人 。高丽民族自古以来善射,泉献诚也不例外 。拿了冠军,泉献诚却没有表现出高兴来 。他对武则天说:“请陛下以后停止举办这种比赛吧 。您举办比赛,拿名次的都是番将,外敌听说了,一定就知道中原尚武精神已经败落,就会产生轻中华之心 。所以,以后还是别办了吧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武则天听了他的话,恐怕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尴尬的,射箭比赛就此停办了 。可是问题在于这属于鸵鸟政策啊,不办比赛了,眼不见心为净了,可是尚武精神败落这事还是存在,该怎么办呢?武则天一直挂念这事儿,而且几次边境战争的确体现出军队战斗力下降,武则天真的着急了 。武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举办的 。根据《通典》的记载,武举是长安二年(702年)开始举办的,考试程序和科举是一样的,内容则涉及射箭、骑术、负重、枪术等,还要看身材和口才,嘴笨还不行 。举办武举的目的和科举一样,都是鼓励年轻人投身其中,去练武,去参军 。以前靠考试就能当官,现在靠考试也能当军官啦 。武则天就是这样培养尚武风气的 。武举的举办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后世历朝历代也延续了这个考试,而且武举还真的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的 。不说别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一号功臣、唐朝的再造之臣——就是靠武举选出来的 。他身高一米八以上,而且一身好武艺 。一个郭子仪,就足以证明武举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