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百万大军,为什么争先恐后向着2万侵略者投降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他的代表作《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中无比沉痛地陈说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他认为,“亡国”不过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朝、国号;“亡天下”则指道义沦丧,民族沦亡 。
按照这个论断,明朝历史的终结,可称得上一次“亡天下”的过程 。别的不说,单看明军成批成批地向人数远少于己的清军投降的现象,可谓蔚然成风,让人悲愤莫名 。
这,不是道义沦丧又是什么?这,不是民族沦亡又是什么?
话说,李自成从北京逃回西安后,仍是抵挡不住多铎和阿济格两路大军的合击,遂和刘宗敏、宋献策、牛金星等商议,决定放弃西安,自蓝田经商州出武关,挺进河南内乡、湖北襄阳一带 。
李自成曾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且襄阳、承天、德安、荆州等襄京四府尚有大顺将军白旺所领七万守备部队,李自成认为,以此为基础,尽可与清军作一番周旋 。
可是,清军咬住李自成不放,边追边打,前后共打了八仗,一直打到江西九江 。
追兵如此之急,李自成虽到襄阳,却立足不稳,被迫作出改变,即弃襄阳、抢在清军之前占领南明弘光政权盘踞的富庶江南 。
1645年三月,李自成率领二十万大顺军及三十万家属,共计五十万人的庞大队伍,由襄阳、承天,向汉川沔阳推进 。
李自成的大动作一下子就把驻守武昌的南明宁南侯左良玉吓傻了 。
左良玉手下兵多将广,号称八十万之众,却不敢撄李自成兵锋,借南渡太子案做文章,扯起“清君侧”大旗,将武昌烧掠一空,大军沿长江东下,直趋南京 。这样,清军在后面追杀李自成,李自成在后面追杀左良玉,三方势力,都奔腾着扑向南京 。
戏剧性的是,在这场追杀大戏中,李自成在通城九宫山死于山民之手,大顺军队群龙无首,竟作鸟兽散;而左良玉病亡于九江,八十万大军的指挥权落到了儿子左梦庚手里 。
左梦庚继续引兵东下,先后占领彭泽、东流、建德、安庆,兵锋直通太平府 。弘光小朝廷无奈,只好命总兵黄得功部前去抵挡 。黄得功引军于灰河、荻港向左军邀战,二战皆捷,打得左军犹如落花流水 。左军的势头被杀下来,而背后的清军已气势汹汹地杀至 。
八十万大军集体投降的震撼力是巨大的,受此影响,南明屯驻在江北的部队逃得干干净净 。清军由此顺利攻陷归德城 。归德一失,安徽北部门户大开,且自归德至象山八百里间,南明并无一兵一卒防堵,扬州、泗州、徐州之地,势如鼎沸,人心惊恐 。
驻守在扬州的史可法方寸大乱,对清军的抵挡,仅仅维持一天,扬州城宣告陷落,史可法杀身成仁 。
扬州城,本来人口只有三四十万人左右,但会聚了四方避兵祸而入城的难民已多达八十多万 。多铎入城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血洗扬州城,史称“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 。
扬州失守、江北的高杰余部在其子高元照、提督李本深、徐州总兵李成栋带领下降清,刘良佐在其弟策反下降清,刘泽清率部乘船逃往海上……一时间,降清的南明总兵多达二十三员、副将四十七员,马步兵共计二十三万八千三百名 。
消息传到南京,弘光朝廷顿时陷入一片惊惶失措之中 。
1645年五月初五日,清军进抵长江北岸,初八日,军驻瓜州,排列江岸,沿江窥渡 。
在江岸京口(今江苏丹徒)一带负责江防的是海盗出身的总兵官郑鸿逵、郑彩,手下的福建水师有近三万余人,守江并不尽责,只是时不时派巡哨船游弋江中 。
另外,黄斌卿、杨文骢兵列南岸,“隔江互发炮声相应如戏赛者已三日矣” 。初八日夜,西北大风正紧,大清众兵掠民间台几及扫帚,将帚系缚台足上,沃油燃火,昏夜乘风放入江中,顺流而下,火光彻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