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无厘头状元如何炼成:靠摔跤当状元

核心提示:从隋朝创制到清末废止 , 中国的科举制度存在了1300多年 , 共产生状元600多名 。古代的一名读书人要经过大小十几场考试 , 经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奋斗 , 战胜一批又一批对手 , 过五关斩六将后才能脱颖而出 , 最终成为“大魁天下摘桂冠”的状元 , 可以说每一名状元的产生都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 。然而 , 事实上 , 即便一个读书人拥有技压群雄的实力 , 也不一定能够实现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 。因为纵观历史 , 中状元这个事儿有的时候还得靠运气 。
网络配图
纵观历史 , 中状元这个事儿有的时候还得靠运气 。在“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的中国封建社会里 , 状元是士人学子们孜孜以求的终极理想 。然而 , 如果知道了备受世人尊崇的状元还可以这样圈定的话 , 这可叫当时那些几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作何感想呢?
从隋朝创制到清末废止 , 中国的科举制度存在了1300多年 , 共产生状元600多名 。古代的一名读书人要经过大小十几场考试 , 经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奋斗 , 战胜一批又一批对手 , 过五关斩六将后才能脱颖而出 , 最终成为“大魁天下摘桂冠”的状元 , 可以说每一名状元的产生都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 。
然而 , 事实上 , 即便一个读书人拥有技压群雄的实力 , 也不一定能够实现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 。因为纵观历史 , 中状元这个事儿有的时候还得靠运气 。
摔跤赢来的状元
宋朝时就有这么一位状元 , 他是摔跤赢来的 。怎么回事儿?又不是考武状元 。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 别急 , 请您往下看 。
宋太祖赵匡胤是行伍出身 , 做事情也是讲究雷厉风行 , 他主持科考殿试时 , 曾有这么一个规定——殿试第一个交卷的人可得状元 。规定一出 , 只见考场上应试的举子们 , 为了能拔头筹个个快马加鞭 , 奋笔疾书 。最后王嗣宗和陈识二人同时最先交卷 。赵匡胤文化不高 , 看了两篇满是“之乎者也”的文章后 , 一时也不好分辨谁先谁后 。于是他沉思片刻 , 对他们两个人说:“这样吧 , 你们俩就在我面前摔跤 , 让我看看……”听了这话 , 陈识一愣 , 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 就被反应机敏的王嗣宗“扑通”一声摔倒在地 。此时 , 赵匡胤被逗得哈哈大笑 , 指着王嗣宗说:“你就是新科状元!”
自封的状元
除了“比武”之外 , 历史上还有更加离奇的中状元方式 , 简直和“天上掉馅儿饼”的美事儿不相上下 。
网络配图
晚唐时 , 有位叫陆扆(yǐ)的书生进京赶考 , 不巧赶上当朝皇帝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离长安 。于是 , 为了表现对朝廷的忠贞不贰 , 陆扆便跟随皇帝的御驾逃到了成都 。等到黄巢战败后 , 他又随朝廷返回长安 , 然而行至半路 , 却传来朱温在长安附近发动叛乱的消息 。京城是去不了了 , 这下可急坏了陆扆 , 眼看自己凭着保驾的功劳捞个进士头衔的希望落空 , 他非常懊丧 。
然而 , 陆扆转念心生一计 。几天之后他找到了当时的宰相韦昭度 , 建议就地举行一次科举取士 , 说这样既可以显示朝廷的权威仍在 , 又可以稳定人心 。韦昭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 乱中开科取士这事儿听起来虽然“不靠谱” , 但却能造成朝廷正常运转的假象 , 朝廷保住了 , 自己的乌纱帽也可以更加牢靠 , 于是他就从逃难的队伍和周围各县中拉来一批考生 , 设了个临时考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