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揭同朱元璋争天下的枭雄

导读: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元朝末年暴政徭役繁重,生灵涂炭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当此之时,黄巾军韩山童实力最大,另有汉王陈友谅、张士诚等枭雄崛起,他们共同葬下了元朝,却免不了自相残杀的道路 。虽然最终朱元璋胜利了,但是他们也为历史留下了种种英雄传说 。
网络配图

1.陈友谅
1320年出生,沔阳人 。本姓谢氏,因祖父谢千一入赘,故改姓陈 。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以打渔为生,共有五子,陈友谅排行第三 。早年间陈友谅读过书,略通文义,在县里做小吏 。1351年徐寿辉等人起义,建国号天完,陈友谅弃职投效到徐的将领倪文俊麾下,担任簿掾(文书) 。此后陈友谅多次立功,担任统兵元帅,手中掌握了一定的兵力 。1357年9月倪文俊谋杀徐寿辉失败,投奔陈友谅 。陈友谅乘机杀掉倪文俊,吞并了他的军队,自称宣慰使、平章政事,实力倍增,派遣军队攻占了安徽、江西等大部分地区 。
1360年陈友谅自称汉王,挟持徐寿辉率军顺流而下,攻击朱元璋所部 。攻克太平后,陈友谅杀死徐寿辉,在采石五通庙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此时陈友谅兵强马壮,占据着湖广、江西之地,力量远远超过朱元璋等人 。面对气势汹汹的陈友谅,朱元璋阵营有人主张逃跑,有人主张投降,他本人也一度拿不定主意,关键时刻,刘伯温一语定天下 。最终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用计设伏,在龙湾展开恶战,将陈友谅击败 。此后陈友谅不甘心失败,于1363年率领“超级舰队”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康郎山恶战三日,“太祖兵不能仰攻,几殆” 。此时东北风起,朱元璋乃纵火焚友谅舟,才扭转战局 。此后陈友谅被困鄱阳湖,供给断绝,突围时与朱元璋所部在泾江口大战 。陈友谅走出船舱指挥作战,突然迎面飞来流矢,从陈友谅的眼睛射入,贯穿头颅,一代枭雄陈友谅当场身亡 。此战,陈永谅的太子陈善儿被俘,太尉张定边带着陈友谅的次子陈理逃回武昌 。
1364年朱元璋大军兵临武昌城下,陈理被迫出降,朱元璋封其为归德候,并加封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为承恩 。1372年已经做了五年皇帝的朱元璋将陈理送往高丽定居,将陈友谅的父兄安置于滁阳 。最终远居异国陈氏一门算是躲过一劫 。那么陈友谅究竟在朱元璋心中有多大的份量呢?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曾说过一句话“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可见陈友谅才是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最大障碍、最大的对手 。
2.张士诚
小名张九四,1321年出生,泰州白驹场亭人 。张士诚与三个弟弟以操舟运盐为生,此后为了生计,兄弟几人开始贩卖私盐,并在盐民中颇具威望 。自古以来盐铁官营,贩私盐是违法行为,所以张氏兄弟饱受当地官吏与富户的敲诈勒索 。张士诚忍无可忍,于1353年1月联合17人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 。此后张士诚的起义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势力越来越大,先后占领泰州、兴化等地 。
1353年张士诚将计就计,利用元人的招安,袭占高邮城,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 。正所谓树大招风,张士诚贸然称王引起了元朝政府的警惕,1354年元朝丞相脱脱率领百万大军围攻高邮城 。眼看城池就要陷落,老天出手帮了张士诚一把 。由于元朝内部斗争不断,脱脱被免职,百万大军失去统帅,瞬间溃散 。死里逃生的张士诚开始扩大地盘,派遣军队先后占领平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 。
网络配图

1356年张士诚把平江(今苏州)改为隆平府,作为都城,并将承天寺作为自己的府邸 。此时朱元璋面临陈友谅的威胁,无暇顾及张士诚,所以向他遣使通好 。但张士诚将使者扣留,之后双方又发生了一些小规模冲突 。此后浙西地区逐渐被朱元璋占领,势单力孤的张士诚感到了危机 。于是张士诚决定请求向元朝投降 。元朝本来在江南地区已经没有多少势力,立即封张士诚为太尉 。此后张士诚自海道向大都运送十多万石粮食,元顺帝赐予张士诚龙衣御酒,张士诚逐渐开始骄纵 。再向元朝请封王爵遭到拒绝后,张士诚于1363年自立为吴王 。此时他的领土“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颍、濠、泗,东薄海,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 。由于他善待文人,一时间“诸侨寓贫无籍者争趋之” 。虽然张士诚“迟重寡言,似有器量”,实际上全无远图 。承平日久,加上吴地繁华,张士诚“渐奢纵,怠于政事”,手下的将领也聚敛钱财,日夜歌舞自娱,因“上下嬉娱,以至于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