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溃疡病防治?如图所示的情况,该怎么处理啊?( 二 )


③防治指标 春梢新芽萌动至芽长2毫米前及谢花2/3时喷药 。10~15天一次,连续3~4次 。
④可选用如下药剂:0.5%~1%的波尔多液(硫酸铜0.5,石灰0.5,清水100的比例为0.5%),77%可杀得600~800倍液,80%山德生(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
怎样防治柑橘炭疽病?
(1)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逆性;合理修剪,改善果园枝冠通风透光条件,剪除病梢、病叶和病果梗,集中烧毁;秋冬旱季灌水1~2次,做好防旱保湿工作 。
(2)化学防治
可根据园内发病情况在每次抽梢期喷药1~2次 。若发病较轻或只有零星发病可不采取药剂防治,人工摘除受害叶果烧毁或深埋即可 。
柑橘采后病害及预防?
柑橘果实采收后的主要病害包括蒂腐病、黑腐病以及青霉病、绿霉病和酸腐病 。在雨季以后采收的柑橘可能有较严重的褐腐病 。
防治柑橘采收后病害的基本策略是:①抑制蒂腐病菌的潜伏侵染和果皮上褐蒂病菌初始侵染的发展;②使附在新伤口上的病原菌孢子失活;③保护果皮免于受到杀菌剂处理后的伤害出现新的侵染;④抑制腐烂果实表面的青绿霉菌的孢子形成和多种采后病害的接触传播 。
目前国内外用于防治柑橘采收后病害的杀菌剂主要有苯胼咪唑类杀菌剂,包括苯菌灵、涕必灵、多菌灵、托布津和邻苯酚钠,谷种定(双胍盐)、联苯、伊迈唑以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2,4-D 。
邻苯酚钠是较早用于柑橘的采后杀菌剂,对病原菌有广谱抗性,但除了受伤部位外不能透过果实表面 。果实处理以后要用水清洗,因为它可能引起药害和残留过多 。典型的处理方法是将果实浸泡在2%邻苯酚钠,1%乌洛托品的溶液中2分钟,溶液的pH为11.5~11.7 。处理后的果实马上用清水漂洗 。联苯对青绿霉和其他类型果腐病原菌有抑菌作用 。用联苯浸渍包果纸包果,或将浸渍过联苯的纸片放在果实包装箱的底部或上面,联苯散发于果实周围的空气中,抑制了腐烂果上青绿霉的孢子形成和病害扩散 。只是这一处理在防止青绿霉菌和蒂腐菌的侵染效果上较差 。联苯包装通常只是一种辅助性处理,虽然在运输中广泛使用,但也受到残留过多和有不良气味的困扰 。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苯胼咪唑类杀菌剂—苯菌灵、涕必灵、多菌灵和托布津的引进是使用采后杀菌剂控制柑橘病害的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这类杀菌剂在非常低的浓度下就有很强的广谱抗真菌活性 。但对根霉、交链孢霉、白地霉和软腐细菌则无活性 。这些杀菌剂不但对控制青绿霉对伤口的侵染高度有效,而且具有内吸活性,能限制休眠于果蒂处的蒂腐病菌的发展 。同时,在果实受伤或接种前被处理时,它们就为果实提供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在高剂量时,苯胼咪唑类杀菌剂在果面产生一保护性障碍层抑制腐烂果实上青绿霉孢子的形成,从而又有可能代替联苯处理控制果实的污染 。柑橘果实一般用浓度为0.05%~0.1%的苯胼咪唑类杀菌剂悬浮液浸泡30秒钟以保证杀菌剂与受伤部分接触 。这类杀菌剂都是长效杀菌剂,可以控制柑橘采后腐烂6个月以上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引进这类杀菌剂进行柑橘防腐保鲜试验,现在已广泛推广使用 。这类杀菌剂使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容易引起青绿霉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问题 。抗药性病原菌的出现使得杀菌剂的药效下降,不得不寻找其他杀菌剂来代替 。防止抗药性出现的综合措施主要有2个方面:①搞好环境卫生和抑制孢子形成,使病原菌孢子数量降至低水平;②管理好杀菌剂,抑制抗药性病原菌在群体中增殖 。贮藏前使用的杀菌剂应不是贮藏后运输前使用的同种或同一类的杀菌剂,以避免贮后处理失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