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中心主义”,李鸿章无法容忍“宗藩解体”,只要还有可能,李鸿章那代人一定会继续维护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体制 。
李鸿章给晚清的贡献在洋务新政,他与乃师曾国藩等人发起了一场异乎寻常的“体制革命”,从强兵到富国,开启了“同光中兴” 。
但是,李鸿章不知道中国问题的根本症结究竟在哪里 。李鸿章的幕僚马建忠,很早就根据在欧洲的实地观察提醒李鸿章,西方的富强并不是简单的富国强兵,更不是那点坚船利炮,而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中国必须抛弃“中心主义”错觉,必须抱有欣赏的态度看待西方社会的进步,必须从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学习西方 。无奈,李鸿章那代人没有办法从传统中走出,他的理念还停留在“中国中心主义”,不愿直面那个真实的世界 。
基于“中国中心主义”,李鸿章无法容忍“宗藩解体”,只要还有可能,李鸿章那代人一定会继续维护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体制 。所以,当日本吞并琉球,废藩置县时,中国没有帮助,是因为力量不具备 。当中国稍有力量,法国人试图染指越南时,清政府出兵抗争 。因此,当日本试图踏上朝鲜半岛,李鸿章当然不会同意 。他几十年的外交生涯,除与西方列强打交道,就是对日交涉 。
与李鸿章情形相当,伊藤博文几十年政治生涯,一方面引领日本走向世界,渐渐成为国际主流社会的一员;另一方面就是地缘政治,就是与朝鲜,与中国交涉 。不过,日本毕竟经过“近代化”洗礼,日本对朝鲜的觊觎、染指,在近代早期,即在“日韩合邦”之前,也就是说,在伊藤博文被刺杀之前,说到底还是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势力范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藩体制 。
像西方国家一样,日本出于地缘政治考量,一直试图打开朝鲜大门,通商贸易 。但朝鲜是中国的属国,日本像其他国家一样,没有中国的帮助不可能进入 。而中国出于地缘政治考量,很难主动帮助各国进入朝鲜 。所谓“藩国自主”,就是告诉各国不要这样想 。
西方各国没有顺利进入朝鲜,只有日本既有迫切需要,又懂得“藩国自主”真切含义 。日本利用1875年“云阳号”事件,软硬兼施让朝鲜与日本达成通商协议,即《江华条约》 。
《江华条约》是朝日直接交往的开始,是中国外交的失败 。中国当然不会轻易接受日本的这种安排 。此后几年,中国绝地反击,利用壬午兵变、甲申政变,重新夺回了对朝鲜的控制权,让朝鲜继续留在中国的宗藩体制中,尽管到了这个时候,中国的藩邦仅剩下朝鲜一个 。
为甲申政变善后,伊藤博文专程前往天津,与李鸿章会谈 。李鸿章此时正忙于越南问题善后,担心日本借题发挥,让中国两面受困 。特别是,李鸿章很清楚,甲申政变在最后关头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转机,主要是因为驻扎在朝鲜的袁世凯当机立断,率兵冲进朝鲜王宫,赶走了日本公使 。
李鸿章担心伊藤博文在这些细节上纠缠,不料伊藤博文出于更远的考虑,大度接受了中方的解释 。
伊藤博文的大度让李鸿章感动 。感动之余,李鸿章做出一个令人诧异的自选动作,郑重其事告诉伊藤:
我有一大议论,预为言明,我知贵国现无侵占朝鲜之意,嗣后若日本有此事,中国必派兵争战;中国有侵占朝鲜之事,日本亦可派兵争战;若他国有侵占朝鲜之事,中日两国皆当派兵救护 。缘朝鲜关系我两国紧要藩篱,不得不加顾虑,目前无事,姑议撤兵可耳 。(《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十六,37页)
李鸿章显然是对伊藤立场的善意回应,其作出的让步远远超出伊藤预想 。伊藤对这段话非常感动,希望两国按照这个思路共同维护东北亚稳定 。
- 铂金对戒价格一般在多少?
- 平原绣是什么意思?
- 男人为什么要理财?怎么开始?
-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 三十六计的评价:古代战争兵法策略巅峰之作之一
- 探秘千古贤宦第一人:岭南高力士
- 曹操大败乌丸之后为何重赏曾经反对自己的人?
- 我该怎么办?当面对困惑和挫折时
- 隐形战斗机隐形的原理是什么
- 战胜困难的励志句子段落摘抄 战胜困难的励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