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明朝被误解最深的:揭秘真实的锦衣卫

影视剧中,明朝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武功高强;光天化日之下入平民之家,随意杀人抓人;他们听命于奸佞阴险的太监;他们衣着华丽(绣春刀、飞鱼服);他们无恶不作,善良百姓恨之入骨......这个群体,就是影视剧中的明朝锦衣卫 。很多人仅仅根据影视剧里的锦衣卫形象来作为明朝黑暗腐败的一个证据,另外丁易先生在特定历史环境下(1948年)写就的一部《明代特务政治》,又使得很多人把锦衣卫看做一个纯粹的“特务机构” 。下面,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通过对锦衣卫的五大误读入手,来看看真实的明朝锦衣卫——
网络配图
误读之一,锦衣卫个个武功高强,都是绝世武功高手 。
明初期,太祖朱元璋确实有严格的选拔标准,锦衣卫官校要从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中挑选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挑选标准不再严格,一些趋炎附势之徒和勋贵子弟渐渐占据了锦衣卫上层官职 。比如在“土木之变”后,文官们把失败的罪责归于太监王振 。当时王振的党羽、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呵斥群臣,激起众怒,一班平日苦读四书五经、整天之乎者也的文弱书生出身的文官,竟然一起拳打脚踢,打死了马顺!如果马顺会一些功夫,哪怕不能和群臣对打,最起码逃跑是没问题的,但是他就是活活死在了一帮文官的手下 。
马顺牙牌 。这是随马顺下葬之物,并非他生前所使锦衣卫牙牌 。本号前有专文介绍,请读者朋友们参考)
这说明锦衣卫不是人人都是武功高手的 。另外明中期以降,随着勋贵、佞幸和太监子侄等加入锦衣卫,尽管他们都是挂职带俸且不理事,跟实任掌事是有区别的,但是这些人充斥了锦衣卫的队伍,对于锦衣卫整体武力水平都是一个拉低 。
误读之二,锦衣卫无法无天,随意抓人杀人 。
锦衣卫镇抚司确实有刑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诏狱”),但是不代表他们就可以随便杀人抓人 。只有皇帝下令,他们才能不通过法律程序抓拿审讯犯人 。但是必要的程序他们是绕不开的 。《万历野获编》里提到,按照祖制,锦衣卫拿人,必须要有驾帖,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逮捕证(这个驾帖只能一帖抓一人,而不能一帖拿多人,规定是相当严格的) 。而且锦衣卫要经过刑科给事中的批签才可以抓人,“若科中遏止,即主上亦无如之何 。”刑科给事中可以行封驳之权,如果他们不批签,就是皇帝有时候也无可奈何 。明中期,锦衣卫如果到外地抓拿犯人,还需要多个部门会同签帖以防假冒 。《殊域周咨录》卷9《云南百夷附》就记载:驾帖需要司礼监印信,刑科签帖后,锦衣卫人员持驾帖出京之前,还需要在皇城各门验证关防 。程序之严格,也是对锦衣卫执法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
网络配图
误读之三,锦衣卫听命于太监 。
影视剧中,那大太监一个个对锦衣卫颐使气指,仿佛锦衣卫人员都是他们的奴仆似的 。明代宦官权势最大者,为兼掌东厂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是从嘉靖朝麦福开始的 。权势大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也从来没有兼掌过锦衣卫和东厂 。厂卫虽然经常并称,但是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两个不同部门 。掌锦衣卫的官员称作锦衣卫指挥使(正德朝以后是左都督),正三品武官 。从首任洪武朝毛骧到最后一任永历朝马吉祥,见诸史册的三十三名指挥使或者左都督以及属下所有官校和办事人员,都是纯爷们,没有一个宦官 。
在明朝历史上,东厂和锦衣卫也是矛盾重重,这是政治制衡的需要,不让一家独大 。
佩腰刀的宦官 。明代的宦官也有武装护卫部队
误读之四,锦衣卫人员都是身着飞鱼服,佩戴绣春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