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时皇帝出来走一趟排场究竟有多大

按礼制 , 皇帝出行的仪仗极隆重 , 称“车驾卤簿” , 分为大驾卤簿、法架卤簿、小架卤簿三种 。“卤”通“橹” , 意指大盾;“簿”为簿册 。可知设立卤簿仪仗的初衷是保卫天子安全 。后来随着仪仗规模的扩张、礼制的发展 , 车驾卤簿的护卫功能弱化 , 宣示皇家威仪与天子尊贵的礼仪功能凸显出来 。其中大驾卤簿的规格最高 , 规模最大 , 一般来说 , 天子南郊祭天大典才需要动用大驾卤簿 。北宋的大驾卤簿仪仗尤其盛大 , 宋仁宗时 , “宋绶定卤簿 , 为《图记》十卷上之 , 诏以付秘阁 。凡大驾 , 用二万六十一人” 。
网络配图
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宋画《大驾卤簿图书》 , 描绘的应该就是宋绶制订的卤簿仪仗 。据研究者统计 , 此图卷共绘有“官吏将士五千四百八十一人 , 辂、辇、舆、车三十五种五十八乘 , 象六只 , 马二千八百七十三匹 , 果下马二匹 , 牛三十六头 , 旗、旗、旃、纛九十杆 , 乐器一千七百零一件 , 兵杖一千五百四十八 , 甲装四百九十四 , 仪仗四百九十七”。宋人重礼 , 对卤簿仪仗的讲究 , 既是渲染皇家威仪 , 也是为了展示南郊祭天的至高无上规格 。
不过实际上 , 由于种种原因 , 宋朝君主往往简化出行的仪仗与仪式 , 甚至出现“不成体统”的局面 。据马端临《文献通考》 , 仁宗皇帝“车驾行幸 , 非郊庙大礼具陈卤簿外 , 其常日导从 , 惟前有驾头、后拥伞扇而已 , 殊无前典所载公卿奉引之盛 。其侍从及百官属 , 下至厮役 , 皆杂行其道中 。步辇之后 , 但以亲事官百余人执挝以殿 , 谓之禁卫 。诸班劲骑 , 颇与乘舆相远 , 而士庶观者 , 率随扈从之人 , 夹道驰走 , 喧呼不禁 。所过有旗亭市楼 , 垂帘外蔽 , 士民凭高下瞰 , 莫为严惮 。逻司街使 , 恬不呵止 , 威令弛阙 , 玩习为常” 。
——如此简陋的皇家仪仗 , 恐怕还不及后世一个县长下乡视察时之威风 。围观皇帝的士庶 , 非但没有跪伏、回避 , 还跟随在皇室扈从之后 , “夹道驰走 , 喧呼不禁”;皇帝车驾经过的街路 , “士民凭高下瞰” , 官方也“不呵止” 。
针对这一情况 , 参知政事宋庠在康定元年(1040)奏请朝廷 , 参照“前代仪注及卤簿令” , 订立“乘舆常时出入之仪” , 以“具严法禁 , 上以示尊极 , 下以防未然” 。仁宗皇帝采纳了宋庠的建议 , “诏太常礼院与两制详定”礼仪 , 但制订出来的仪礼只是禁止民间士庶“乘高下瞰”、“夹道喧呼驰走” , 并无指令他们跪伏的要求 。而且新礼仪后来又“浸弛”了 。
【揭秘古时皇帝出来走一趟排场究竟有多大】网络配图
还是《文献通考》的记载 , 南宋绍兴年间 , “自六飞南渡 , 务为简便 , 唯四孟享献 , 乘舆躬行 , 前为驾头 , 后止曲盖;而爪牙拱扈之士 , 或步或趋 , 错出离立 , 无复行列;至有酌献未毕 , 已舍而归;士民观者 , 骈肩接袂 , 杂遝虎士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