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皇帝爱哭穷:道光穿补丁袍子卖官获利千万

核心提示:在中国历史上,道光皇帝以提倡节俭出名——他自己经常穿着带补丁的袍子上朝,可同时他在卖官方面也“出手大方” 。他在位30年,年年有卖官的记录,仅卖地方官所得就有3388万两白银,如果再加上卖京官所得,数目就更大了 。
网络配图
看到这个标题,有的读者可能会纳闷:若说普通百姓,穷苦人家,日子过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哭哭穷还好理解,富有天下的皇帝怎么会哭穷呢?可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很多不合常理的事确实发生过了 。你若不信,且听我仔细道来 。
喜欢读史的人都知道“捐纳”这个词,“捐纳”说白了就是朝廷卖官 。卖官这种事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可是到了清朝,“捐纳”制度化了,尤其是到了清朝后期,嘉庆之后的皇帝几乎个个哭穷,哭穷之后就大肆卖官 。
【无能皇帝爱哭穷:道光穿补丁袍子卖官获利千万】在中国历史上,道光皇帝以提倡节俭出名——他自己经常穿着带补丁的袍子上朝,可同时他在卖官方面也“出手大方” 。他在位30年,年年有卖官的记录,仅卖地方官所得就有3388万两白银,如果再加上卖京官所得,数目就更大了 。
读者或许会问:道光皇帝难道就不知道卖官鬻爵的危害吗?答曰:卖官鬻爵会导致官场急速腐败,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道光皇帝当然知道 。道光十六年,皇帝召见翰林张集馨时说:“我总不放心捐班,彼等将本求利,其心可知 。科目未必无不肖,究竟礼义廉耻之心犹存,一拨便转 。得人则地方蒙其福,失人则地方受其累 。”你看,道光皇帝的“认识水平”一点都不差 。
再问:明明知道有危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做?答曰:他觉得自己太穷了,不如此不能“脱贫致富” 。到了道光二十九年,皇帝又对时任贵州布政使的张集馨说:“我最不放心的是捐班,他们素不读书,将本求利,廉之一字,诚有难言 。我既说捐班不好,何又准开捐?……无奈经费无出,部臣既经奏准,伊等请训时何能叫他不去,岂不是骗人吗?”至此,一语道破天机:朕实在是穷得没办法了 。
贵为天子,还如此“哭穷”,真是不可理喻 。穿带补丁的衣服上朝是为了省钱,卖官鬻爵是为了挣钱,看来这道光皇帝可真是掉到钱眼里去了——“我的眼里只有钱”呀 。
更可悲的是,“我的眼里只有钱”的领导有时非但不能解决财政危机,而且还会引发更多的危机 。原因就在于:以近乎苛刻的“节俭”来“节流”,企图解决财政困难,那是望梅止渴;靠卖官鬻爵来“开源”,以增加收入,那是饮鸩止渴 。
在这方面,道光皇帝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他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上朝,在生活上固然节俭(也可解读为做秀),可是,恰恰是在他当政时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赔偿英国白银2100万元 。
网络配图
若用这2100万元买袍子,那得买多少呀?贵为皇帝,好歹也是一国元首,你又何必惨兮兮地穿带补丁的衣服呢?说到底,这就是无能——在治理国家上实在是没本事了,所以只能祭起“提倡节俭”这面道德的旗帜,企图靠自己“以身作则”的行为感动群臣,教化万方 。岂不知,道德的功能从来都是有限的,它对社会的功能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在政治清明、国势强盛之际,道德建设确实可以让社会好上加好,更加和谐;可是,在吏治腐败、国运衰微之时,再想通过道德教化来“挽狂澜于即倒”,那实在是痴心妄想 。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提倡节俭的行动没怎么奏效,可他卖官鬻爵的做法却使清朝的官场更加腐败,大清官员苟且偷安、贪污成风 。同时,道光还重用曹振镛、穆彰阿两个庸才 。曹振镛不但自己不向皇帝说实话,而且还提醒皇帝该如何打击那些敢于直言上谏的人,他说:“今天下承平,臣工好作危言,指陈阙失以邀时誉 。若遽罪之,则蒙拒谏之名 。惟择其细故之舛谬者交部严议,则臣下震于圣明,以为察及秋毫,自莫敢或纵 。”看看,用这么卑鄙的人作军机大臣,道光一朝的政治怎么能清明?而穆彰阿之昏聩无能,更是尽人皆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