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暧昧的叔嫂关系:慈禧与小叔子奕訢

咸丰皇帝在驾崩前,苦思冥想,做了他认为最妥善的安排 。他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仅6岁的小皇帝;同时赐予慈禧慈安,一人一枚印章,八位大臣草拟旨意,两宫太后同时加盖印章,才能够最终生效 。咸丰皇帝希望他们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都不至于独揽政权 。然而,事情真的像他想象的这么简单吗?
网络配图
从咸丰的安排看,政治上最后的生死,似乎把持在两宫太后的手中 。然而,母凭子贵的懿贵妃虽然荣升为慈禧皇太后,但是,当时她只有27岁,孤儿寡母,在朝中并无亲信,也没有持者,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专璜跋扈,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 。咸丰死后,肃顺不顾礼制,常常穿着便服,在热河行宫大殿上肆无忌惮 。遇到太后,肃顺一点也不避讳,还常常趾高气扬地许诺,回京后,我会好好奉养两宫皇太后的 。
听肃顺的口气,仿佛他己经大权独揽,想怎么对两宫太后,全凭他一句话 。慈禧变得胆颤心惊,照这样发展下去,肃顺等人架空小皇帝、独揽朝政只是时间问题 。该怎样抗衡八大臣的强权,又该怎样保证她们孤儿寡母的安全,慈禧急切地想找到能帮助自己的人 。这时,一个人走进了她的视野,他就是恭亲王奕訢 。慈禧派亲信偷偷送出密诏,联系在北京驻守的奕訢,请求他的帮助,铲除肃顺等八大权臣 。奕訢与慈禧虽然是叔嫂关系,在此之前,二人只是在家宴上见过几面,并不熟识 。慈禧为什么挑选了奕訢,而奕訢又会不会帮助慈禧呢?
奕訢是咸丰的 同父异母的弟弟,有胆识、有气魄,然而在皇位之争上,败给咸丰,成为恭亲王 。咸丰在位时并没有重用奕訢,奕訢空有抱负,没有施展的空间,甚至在咸丰挑选的八大顾命大臣中也将奕訢排除在外 。郁郁寡欢的奕訢,接到嫂子慈禧的救援密诏,非常惊喜,他感激慈禧这样信任他 。于是,果断行动,火速赶到热河,与慈禧秘密商议铲除八大臣计划 。
网络配图
1861年11月1日,两宫皇太后跟随咸丰皇帝的灵柩回到北京,刚一到北京,慈禧和慈安利用手中的两方印章,颁布懿旨,除去八位顾命大臣的职位,同时下旨,颁布肃顺等人专横跋扈的罪名,下令奕訢将肃顺等八大臣抓捕归案 。很快,八大臣就被赐死或流放 。慈禧和奕訢叔嫂二人以最快的速度,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夺权大战 。从此开启了慈禧“垂帘听政”的时代 。
在帮助慈禧铲除肃顺集团后,奕訢从以前不被重用的亲王,一下子成为了朝廷的重臣,成了一言九鼎的议政王兼首席军机大臣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奕訢平步青云,只要奕訢上的折子,慈禧都会批上“依议”两个字,表示全都同意 。而同时,一些流言蜚语也传开了 。清同治年间,恭亲王奕訢上了一道折子,请奏设立同文馆,也就是要开办一所外国语学校,聘请外国人作为老师,不仅学习英语、法语、俄语等外国语言文字,还增设天文、算学等西方自然科学 。慈禧看了奏章,照样批复“依议、钦此” 。一时间舆论哗然,朝中以“天朝大国”自诩的王公大臣们,认为奕訢离经叛道,他们上了一道又一道奏折,弹劾奕訢 。面对弹劾,奕訢理直气壮,他和大臣们展开激烈辩论 。他说:洋人坚船利炮,先进之处,我们必须了解,知其虚实,才能自强 。
莫不如此,近年尚可苟安,数十年后,大清将无可御敌之力 。奕訢侃侃而谈,老臣们虽然说不过他,但是人多势众,又都是朝中重臣,双方争执不下,都请慈禧太后定夺 。慈禧呢,最终将主要的反对大臣倭仁的折子,交给总理衙门动议 。总理衙门的负责人是奕訢,等于是将此事的处理权交给了奕訢,第二天,奕訢在总理衙门恭候倭仁,寒暄之后,奕訢不提弹劾之事,反倒给倭仁派了一个差事,让倭仁举荐能教天文算学的中国人,以便免聘洋人 。奕訢还说,以后朝廷与洋人交涉,尽由你酌办 。倭仁一听傻了眼,果真如此,对固执的倭仁而言,简直生不如死 。于是,倭仁以年老为名,请求辞官回乡 。没想到,慈禧听了倭仁的请求,说了两个字“不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