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背后:陈寿为何不写诸葛亮擒孟获的故事

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的确没有提到孟获 , 但其他史书 , 如习凿齿《汉晋春秋》 , 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却有对孟获“七纵七擒”的记载 , 应该说《三国演义》的描述是“事出有因”的 。
《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 , 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 , 少部分则出于艺术虚构 。就拿“七擒七纵”来说吧 , 这是说诸葛亮南征时七次捉住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 , 又七次释放了他 , 终于安定了蜀汉的西南后方 。这是三国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
曾经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去过的人 , 会发现那里有很多以“诸葛”、“孔明”命名的地名 , 如“孔明山” , “孔明塔” , “诸葛营” , “祭风台” , “祭锣洞”等等几乎遍布云贵川一带 ,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还流传着很多 , 一直到他们的衣食住行 , 生活习俗 , 节日礼仪 , 都能看到诸葛亮的影响 。
比如傣家传说诸葛亮率兵南征到澜沧江时 , 杀了贪婪的汉官 , 送来谷种教他们打谷舂米 , 用牛犁地 , 临走时还把自己的帽子赠给傣人 。后来傣人遇上可怕的瘴气 , 便遵照诸葛亮在这顶帽子的绸带上写下的“想命长 , 水冲凉;草盖楼 , 住高房”的嘱咐 , 按照帽子的形状盖起了竹楼 , 并且坚持用凉水洗澡 。这种傣家的竹楼就叫做“孔明老爹的帽子” 。又如基诺族关于他们的起源就有这样一种说法 , 说他们的祖先是诸葛亮南征军队的一部 , 因为途中贪睡 , 掉了队 , 赶上大部队后 , 诸葛亮军法如山 , 不再收留他们 , 但赐给他们茶籽 , 让他们种茶为生 。基诺山就是今天中外闻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 。他们衣服上绣的八卦图案叫做“孔明印” 。甚至男子留的三绺头发 , 中间一绺还是纪念诸葛武侯的 。
【三国志的背后:陈寿为何不写诸葛亮擒孟获的故事】
其他如景颇族传说他们的各种制度是诸葛亮制订的 , 彝族、苗族也都认为诸葛亮传授给他们许多生产技术 。很多少数民族戏曲也有大量的三国戏目 , 尤其是孔明戏 , 象《三气周瑜》 , 《失街亭》 , 《空城计》《斩马谡》等 。此外 , 象傣人的热气球灯叫“孔明灯” , 西南很多少数民族使用的铜鼓叫做“孔明鼓” 。祭神时有的要设“孔明天子”的牌位 , 有的要高呼“孔明先生”的名字 , 还说火把节也来源于欢迎孔明大军的仪式 , 泼水节自然和诸葛亮“水冲凉”的嘱咐有关了 。正因为诸葛孔明在那里有这样崇高的威望 , 近代西方传教士去佤族传教时 , 还得编造出“耶稣是孔明的弟弟”之类的故事来 , 这也是一种“中为洋用”吧!
当然 , 关于这些习俗的来源 , 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 。诸葛亮的故事很久以来就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深入人心 , 以至明朝一位诗人在写了一首诗感慨:“孟获生擒雍岂平 , 永昌南下一屯营 。棘人也解前朝事 , 立向斜阳说孔明 。”(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地理志》永昌军民府“古迹”条录曹迂《咏诸葛营诗》)一个统治者 , 征服者 , 在两千年后还能受到不同民族这样深切的感念和崇敬 , 古今中外恐怕还很难找出第二个来 。既然有这么多的遗迹影响 , 我看未必是空穴来风 , “七擒七纵”的事 , 总会是会有些根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