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术为何有被称为岐黄之术( 二 )


《黄帝内经》的内容除医学方面外,还涉及到了哲学、天文、物候、历法等诸多领域,并以这些方面的理论来论证中医学的医理 。
因此,古人称《黄帝内经》为“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
意思是说:结合天地间的种种事物,来讨论人体有关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医学问题 。
这便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整体恒动”的指导思想 。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与世界上众多的其他医书根本不同之点就在于,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医学著作 。
然而,就是单从医学角度而言,它的理论精华和光辉成就,不仅一直煦育着历代医家,指导着临床实践,而且也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 。
例如,它对人体表面解剖的论述,特别是有关消化道长度的测量,与西医学的数据很相近;它最早提出了血液循环的概念,并认识到了体循环和小循环的不同 。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
因此,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黄帝内经》,尊之为“医家之宗”,成为学习中医必读的古典医籍 。
《黄帝内经》的文字属于秦汉时期的古文,在文体上相当于赋的体裁,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汉学文化亦有巨大影响,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
也正因为如此,阅读这样一部古典医籍在文字上也有不小的困难,因此历代医家都曾做过详略不同的注释 。
对于初学者,可先选择诸如《内经选读》之类的教材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

中医医术为何有被称为岐黄之术

文章插图
这本书就是假托黄帝和岐伯的对话,以对话的形式编写的 。
所以称为岐黄之术 。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fù) 。
他的医道非常高明 。
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 。
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 。
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 。
传说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 。
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 。
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 。
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 。
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 。
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 。
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 。
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 。
这也许是《黄帝外经》失传,至今没有找到的原因吧!
《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经典十一家今仅存《黄帝内经》一家,原因待考 。
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 。
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