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最终是秦统一六国,六国人才明明就远超过秦国的?

战国时期,六国的人才远比秦国多 。别的不说,就说著名的战国四君子的养士,每个人都是数千以上,孟尝君甚至多达三千多人 。
这在秦国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去秦国的知识分子也是比较少的 。去得少,秦国还不怎么欢迎,还发生过秦始皇要把这些知识分子全部撵走的情况 。
那么,去秦国的人才少于六国,为什么反而最终秦国灭了其他六国呢?难道说,人才对国家的强盛是有害的吗?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把战国时期的人才情况大致清理一下 。
第一种人才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人才 。这种人才在春秋时期,就是要求君王要克己复礼,克制自己过分的欲望,维护周天子的权威,维护周朝的礼仪制度 。到了战国以后,儒家对君王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改变,克己复礼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时候,儒家对君王的要求,一般就是要行王道,施仁政,也就是要关心自己的老百姓,做更多的惠民工程,获得老百姓的拥护 。
这样做,对富国强兵有没有好处呢?有一些好处,但是好处不明显 。因为在国家财富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给老百姓的越多,国家积攒的物资储备就越少 。这样,百姓愿意为你打仗,但是并没有更多的钱打仗 。打一些小仗是可以的,但是要进行大规模的灭国作战,显然是不行的 。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儒家学说并没有与军事有关的思想,对强兵并没有什么大的帮助 。
第二种是道家和墨家的人才 。道家讲的是小国寡民,墨家讲的是兼爱非攻 。这两种学说都是反战的,反对争霸兼并的 。显然这种人才对富国强兵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
第三种人才是纵横家及兵家 。这两种人才都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讲计谋,讲诡道 。纵横家是讲政治上的诡道,通过外交策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兵家是讲战争中的诡道,以期在战争中实现以少胜多或者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这两种人才,说白了,就是一个字:骗 。通过骗的方式使国家获得一些效益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有点像“黔之驴”,可以在短时间内骗到对方,吓倒对方 。最终还是要凭实力说话 。
第四种人才就是法家 。法家讲的东西,用明白的话来说,就是统一意志,实施激励机制,实现力量的集约化,集中化 。很显然,法家才是争霸时期最有用的思想,法家人才,才是最有用的人才 。
咱们再来看,这些人才在各国的流动情况 。
儒家人才是很少去秦国的,他们心中有正统思想,非常瞧不起秦国这样的国家 。连孔子周游列国都不去秦国 。道家人才和墨家人才,他们是不愿意出来当官的,连六国都不愿意去,何况去秦国 。
去秦国的主要是法家,兵家和纵横家的人才 。而这几家,也是对富国强兵最有用的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国集中的应该是当时最有用的那些人才,而六国集中的,反而是一些对当时用处不怎么大的人才 。
我们再来看六国对于人才的使用情况 。
六国在使用人才的时候,很少有比较连贯的 。国君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人才 。这个国君觉得这种人才好,他就实施这种国政 。到了下一个国君,他觉得另一种人才好,他又实施另一种国政 。这就使得国家的发展缺乏一种延续,遇到好的国君,国家就强盛一阵子;遇到不好的国君,国家立刻陷入动乱 。齐桓公贤明,齐国就强盛 。齐桓公一死,国家立刻衰败 。
而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就一以贯之地实施法家策略 。秦孝公去世了,秦惠王不喜欢商鞅,把商鞅车裂了 。但是商鞅改革所实施的那一套政策,他并没有变,而是延续了下来 。秦国的国政就具有延续性,积累性,国家就自然越来越富,越来越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