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国之-曹操晚年为何要杀掉重臣荀彧

刘备说“汉贼不两立 , 王室不偏安” , 是希望蜀汉后继者不要偏安一隅 , 恢复大汉的基业 , 然而到他儿子刘禅这辈儿时 , 就已经忘到九霄云外 , 唯有诸葛亮 , 成了孤独的殉道者 , 始终以恢复汉室为毕生追求 , 面对强魏 , 明知不可为却不得不为之 。我们常拿司马懿来比诸葛亮 , 然而二者其实毫无可比性 。司马懿处心积虑 , 步步为营 , 每一步都精心算计 , 冷血而精明寻求一个最利己的最优解;而诸葛亮 , 他知道有利己的最优解 , 但是他内心恢复汉室的“道” , 使他全然不考虑最优解的问题 , 成了执着而悲情的殉道者 。与司马懿相比 , 诸葛亮显得盲目而热血 。
网络配图
在曹魏中 , 真正可以跟诸葛亮比的人是荀彧 。——其实这句话也是错的 , 荀彧从来都不属于“曹魏” , 荀彧乃是大汉的荀彧!曹操第一次见荀彧时 , 说荀彧是“吾之子房” , 荀彧是真正的“王佐之才” , 然而 , 他从来就不属于曹操 。荀彧和曹操的关系 , 与诸葛亮和刘备之间如鱼水的君臣关系全然不同 。在荀彧看来 , 他跟曹操是同事关系 , 他和曹操一文一武 , 一内一外 , 共同在为大汉做事 , 曹操在外为大汉征伐 , 荀彧在许昌为大汉守家 。他的“道”是中兴汉室 。曹操的想法和他的不同 , 曹操军功累高 , 渐渐有不臣之心(司马懿何尝不是如此) 。
建安九年 , 曹操攻下邺城 , 并任冀州牧 , 这时候 , 有巴结曹操的大臣向朝廷建议 , 恢复古代九州制 , 如果恢复九州制的话 , 冀州地盘会大很多 , 曹操这个冀州牧的权利会进一步变大 , 曹操当然开心 , 然而 , 荀彧却不同意 , 认为恢复古制应该等到天下大定之后 , 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 , 然而心里肯定是不爽的 。
网络配图
荀彧多年来积德累行 , 怀忠念治 , 积累了很高的威望 。于是当建安十七年 , 曹操想要晋为魏公 , 受赐九锡时 , 荀彧的反对令曹操很不好办 。荀彧此时也很清楚 , 曹操大势已定 , 荀彧的反对无异于螳臂当车 , 然而他不得不反对 , 大汉上一个公爵是王莽 , 他明白晋魏公、赐九锡的下一步不是篡位就是禅让了 。那样 , 汉室就亡了!如果是司马懿这样的功利主义者 , 自然不会做这种明知不可为的“傻事” , 但是荀彧不同 , 他是殉道者 , 为了“道” , 不可为也得为 。
曹操基于什么必须杀荀彧? 四个字 , 历史统计 。曹操是谁?曹操是权臣 , 自古至今 , 权臣有很多 , 他不是第一个 , 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然而他终究是臣 , 如董承、侯音这样想要扳倒他的人 , 已经不止一个两个 , 今后也还会有更多 。“权臣界”血的教训可是不要太多 。前有吕氏一族独揽朝野 , 后全族被灭 , 再到霍光大将军 , 死后霍家又被全诛 , “飞扬跋扈”的梁冀 , 被满门抄斩...远的例子很多 , 近的也不少 , 前有何进后有董卓 , 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 结果都是没过多久就身首异处 , 曹操心里清楚 , 权臣虽然看起来光鲜 , 但是风险太高 , 太不稳定 , 只有学习王莽更进一步 , 才能保住曹氏和夏侯氏宗族 。因此 , 曹操晋魏公再晋魏王势在必行 , 别无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