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三国:枭雄曹操的情商有多高?袁绍又如何( 三 )


曹操对部下要求严格,但也不影响他对部下的关心、爱护,他主张“唯才是举”,也主张“用法峻急”,对忠于职守、干出业绩的官员,他很关心他们的成长 。他一向赏罚分明,同时也不失感性色彩 。他经常微服私访,掌握第一手情况,有一天夜里他外出巡视,走到高柔所在的官署,看到高柔怀里抱着文书睡着了,这个高柔是高干的弟弟,也是袁绍的外甥,因为这层关系曹操本来想治他的罪,但这次巡察改变了曹操对高柔的看法,他默默地解下自己穿的皮衣披在高柔的身上,悄悄地走了,后来他提拔高柔主管魏国的司法工作 。
曹操平时的确没有架子,《魏书》记载,在潼关之战期间,他邀请敌方统帅之一、同时也是旧日相识的韩遂阵前相会,见面后,韩遂手下的凉州军士们听说对面就是威名远扬的曹操本人,“悉于马上拜”,以至于人马拥挤,“前后重沓”,曹操见状笑着对大家说:“你们想看看曹操长得什么样吗?他也是人,没有四只眼两张嘴呀,只不过智慧比别人多一些罢了 。”一下子又把大家逗乐了,那场景不像是血淋淋的战场,反而像故友重逢 。
第四,曹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又能很好地驾驭和管理自己的团队 。曹操不因为自己地位很高就唯我独尊、目空一切,相反他特别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只有正确就接受 。曹操有个好习惯,每次战役前都要召开会议进行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而每次大的战役后他又召开总结会,分析成败得失 。
曹操能识人、用人,同时他也肯服人,他把荀彧比作自己的张子房,把郭嘉看作能帮自己成大事的人 。对于贾诩、荀攸、刘晔、董昭等这些身边的重要谋士,他都相当信任,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曹操不是一意孤行的人,他发动的北征乌桓之战内部意见分歧较大,曹操出于巩固北方的考虑还是发动了这场战争,最后打败了乌桓人,斩杀了蹋顿,间接地把辽东的公孙康也拉了过来,让他斩杀了袁尚和袁熙,使得其后相当长时间里北方再无大的战事,可谓收获颇多 。但据《曹瞒传》记载,在回师之后的总结会议上,曹操首先“科问前谏者”,就是问之前谁反对过出征,大家还以为曹操要惩罚那些劝谏过的人,但出乎意料的是,曹操却重赏了这些人,曹操说:“这次出征虽然胜利了,但靠的是侥幸,你们先前建议的才是万全之策,重赏大家是想让你们今后提类似建议的时候不要有顾虑 。”
第五,曹操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身上充满感性魅力 。曹操是一个大诗人,他的诗境界高远,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及,他又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爷”,史书上称他为“文武并施”,后世诗人歌颂他“昼携甲士破坚阵,夜接词臣赋华屋” 。他在军中三十多年,手不释卷,“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同时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喜欢音乐,并有很高造诣,《博物志》甚至把他与当时最优秀的音乐家桓谭、蔡邕相比 。
他还是一个围棋高手,能与同时代著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一决高下 。曹操“才力绝人”,擅长骑射,能“手射飞鸟,躬禽猛兽”,他在南皮城外打猎时“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 。他还具备建筑规划和器具设计方面的才能,“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 。他平时又是一个崇尚节俭的人,“不好华丽”,要求“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宫里的帷帐屏风坏了,都修补一下再使用,他倡导薄葬,并从自己带头执行 。对朋友曹操很真诚,《逸士传》记载了他与王俊的交往,他们是早年的挚友,曹操后来四处打听他的消息,听说王俊到荆州避难,他一占领荆州后就让人找王俊,但王俊已经去逝了,曹操听了很哀伤,当时是赤壁之战的前夕,他日理万机,但仍然抽出时间把好朋友移葬于江陵,并且亲自“临江迎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