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与齐桓公的这番“君臣对” , 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统治方法的讨论 。
管仲 , 史称管子 , 为齐国上卿(即丞相) , 有“春秋第一相”之誉 , 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管仲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 , 内容很庞杂 , 包括法、儒、道、阴阳、名、兵、农的观点 , 其中一些篇章被学术界认定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 。《管子》一书既显露了春秋时学术多元 , 又表现了管仲学派的综合意蕴 , 其论道讲德 , 不离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话题——道德之意 。《管子·四称》篇章中的“君臣对” , 论述了君主应该具备哪些优秀人格、应该摒弃哪些恶劣人格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 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国家的兴亡 , 君主的人格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君主人格 , 还具有极强的教臣育民的导向功能 , 直接感染着民众的行为倾向 。
在这场“君臣对”中 , 管仲从多方面论述了君主人格的道德规范和执政理念 , 意义深远 。其一 , 君主应是高尚道德的楷模 。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的君主 , 治国安邦必须尊崇礼 , 提倡礼 , 在其人格上 , 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性 。其二 , 君主应是“为民除害兴利”的正义化身 。作为统治者 , 君主要实现其自身的人生目的 , 就要为民兴利除害 。要想治民安邦 , 君主就要具备为民兴利除害的人格 。不以一己之好恶而治天下 , 要以天下之心治天下 。其三 , 君主应有“不失其常”、“不易其则”的稳定和统一的言行 。君主的道德品性应具体体现在其稳定和统一的言行中 。君主稳定和统一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民众的行为 , 所以君主的言行要具有一致性 。
春秋时代的齐文化崇尚礼义道德 , 重视社会的道德教化 。
网络配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支的齐文化 , 其崇尚的礼义 , 其根本所在也是要构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宗法关系 。齐文化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君主在社会人伦宗法关系中的核心作用 。所谓“君不君则臣不臣 , 父不父则子不子 。上失其位则不逾其节 。上下不和 , 令乃不行 。”君主不像君主的样子 , 臣子当然就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的样子 , 儿子当然就不像儿子 。君主不按照他的身份办事 , 臣子就会超越应守的规范 。上下不和 , 政令就无法通行 。君主必须有立君道的自觉意识 , 君主失德而不知立君之道 , 大臣必然作威作福 , 国家权力就掌握在大臣手中;百姓必定各趋其利而不讲义 。管仲在“君臣对”中对齐桓公例举以往无道君主的过失 , 来以资为鉴 。
管仲在“君臣对”中 , 非常强调君主人格具有的教臣育民导向功能 。所谓“圣人在前 , 贞廉在侧 , 况称于义” , 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 , 君主的社会地位 , 决定了他要担负起教臣育民的社会职责 。有道的君主 , 在上面设立官吏而治理人民 , 民众就不敢越轨行事了;在下面设立负责纠察的官吏 , 官吏就不敢背离法制而行使职权了 。
网络配图
人君据法而出令 , 官吏奉命而行事 , 百姓顺从而成见 , 这样日久形成常规 , 如果有违犯习俗背离礼教的 , 人们就会共同加罪于他 , 做君主的就可以安逸无事了 。其次 , 君主的好恶引导着社会民众的心理倾向 。民众具有以君主的好恶作为己之好恶的社会心理 。再次 , 君主自身道德品性的高低 , 决定着民众的道德品性的高低 。又所谓“道德定于上 , 则百姓化于下矣 。”道德定而民众有可遵守的轨道和规范 , 社会就会有序 。
- 穿越此岸与彼岸的故事
- 柬埔寨和缅甸哪个更乱 柬埔寨和缅甸
- 慢热的人怎么跟女孩子聊天 慢热的人参与聊天的技巧
- 体重指数计算公式方法 体重指数计算公式
- 徐庶在三国中出场不多但智谋与诸葛亮不相上下
- 古代状元为什么叫独占鳌头竟与神话传说有关
- 泰定帝与黄帝陵:泰定帝如何保护黄帝陵的?
- 请问附近有哪些家政公司?我想找份家政工作做
- 等位基因与复等位基因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 印度耕地面积和中国耕地面积 印度耕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