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死亡的千古之谜,是毒死还是病亡?

“开封有个包青天 , 铁面无私辨忠奸 , 江湖豪杰来相助 , 王朝和马汉在身边 ”对于这首电视剧的主题曲 , 国人耳熟能详 。
包拯 , 是中国历史最有名气的清官 , 这一点毋庸置疑!
他廉洁公正、铁面无私 , 不阿权贵 , 敢于替百姓申不平 , 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的清官 , 六十四岁与世长辞 。那么 , 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 民间众说纷纭 , 传得最多是被人毒害而死 。
相传宋仁宗期间 , 武贤王(一说是信王)赵佑之子带着家奴将民妇罗芝珍掠王府之中 , 后其丈夫及兄弟上门讨公道 , 被乱棍打死 。三个月后 , 罗芝珍伺机逃出王府 , 一直状告到包青天手上 。
包拯接到诉状 , 便将赵佑之子抓捕归案 , 禀明皇帝后准备问斩 。
网络配图
武贤王自是不甘 , 想出一条毒计 , 邀请包拯喝酒 , 并下毒 , 包拯感到头痛欲裂 , 胸中如烈火在烧 , 不就中毒而亡 。公孙策按照包拯生前之计 , 密不报丧 , 借助包公之名 , 下令斩杀了武贤王之子 。
事后 , 包拯死讯才被放出 , 满城百姓无不悲伤痛哭 。
当然 , 这只是民间传说 , 似乎不足以信 。按照正式记载 ,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 , 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 , 突然得病 。同月二十四日 , 包拯病逝 , 终年六十四岁 。仁宗亲临吊唁 , 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 , 谥号孝肃 。
关于包拯当时在开封逝世时的情况 , 墓志铭上则记载:“嘉佑七年五月己未 , 方视事 , 疾作为归 。上遣使赐良药 , 辛未 , 遂以不起闻 。”
从以上记载可知 , 包拯从发病到亡故仅有十三天时间 , 其间还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 , 如此突发性去世 ,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关注 , 他究竟是病死 , 还是服药后被毒死的 , 似乎成为了千古不解之谜、
包拯死后 , 次年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 。
从北宋开始 , 每年春秋二季 , 都由庐州府学和合肥县令长率领师生前往祭扫包公墓 , 便形成了一种惯例 , 经久不衰 。即使发生元、明、清的多次改朝换代 , 这项活动也沿袭未改 。
当然 , 其间包公墓也遭到几次破坏 。包公诞辰200周年时 , 南宋官员重修包公墓 , 写了一篇《重修孝肃包公墓记》 , 记载了包公墓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兵火之祸 。1129年金兵占领庐州 , 所到之处对辽、宋贵族墓大肆发掘 , 摧毁他们的统治权威 , 掠夺墓中财宝 。包公墓被金兵从上方掀开 , 墓中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 。
近代考古工作者对包公墓进行了挖掘 , 出土包拯及其夫人、儿子、儿媳、孙子等六人墓志和包拯遗骨及其部分陪葬品 。
网络配图
发掘工作随着包公原葬墓整理结束而大功告成 , 发掘小组将包公及其家人的遗骨交给了包氏后裔 。包氏后裔决定将遗骨运回大包村 。1973年8月的一天 , 包公及家人的遗骨被分别装殓在11口小棺材(木匣)中运回了包公的故里大包村 。
谁知 , 当地的公社书记却以“搞封建宗教活动 , 大包村的土地不能让封建社会的孝子贤孙给抹黑”为由不允许包公的尸骨下葬 , 否则立即销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