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重用昔日仇人魏徵

魏徵在太子李建成手下时,多次劝告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在李世民手下时,更表现得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成为群臣的楷模 。这很有点现代职场精英风范,在哪个公司效力,就尽心尽力为那个公司努力工作 。
魏徵六次跳槽的另类忠臣人生
说到魏徵,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也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 。一般人知道他,是因为他敢于说真话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故 。可一般人却很少知道,魏徵其实也是一个一生中有六次跳槽经历的另类忠臣 。
网络配图
魏徵字玄成,河北钜鹿曲城人 。父名长贤,北齐屯留县令 。因改朝换代及父亲早逝,魏家由北齐时的大家变成了隋时的寒门 。魏徵虽落拓,却有大志,见天下渐乱,便出家做了道士 。魏徵好读书,涉猎广泛,特别中意纵横之说 。所谓纵横之说,就是从纵向、横向不同角度,用正面、反面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和策略 。这对今后魏徵的立足和发展是大有用处的 。
隋末天下大乱,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造反,因知魏徵有才,将其请出道观,使之参加造反队伍,并担任文书;此间,元宝藏与瓦岗李密的往来信件,大多由魏徵负责起草,因此,在元宝藏归降李密以后,魏徵又得到了李密的赏识,被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一年以后,魏徵随兵败降唐的李密来到长安,归顺了唐高祖李渊,归唐后,因很久得不到任用,魏徵便自请去安抚山东(即太行山以东),授衔秘书丞,并在河南浚县劝说了好友徐世勣(即李勣)归唐(当时徐世勣仍属李密旧部);又不久,夏王窦建德攻占浚县,魏徵被俘后,又当了窦建德的中书舍人;窦建德兵败被擒后,魏徵再归长安,太子李建成知其名,魏徵又成了李建成的太子洗马,其间,魏徵曾劝太子除掉李世民;直至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召魏徵责问,为何离间他们兄弟?魏徵面不改色的回答:太子当日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因李世民器重魏徵之才,用为詹事主薄,议谏大夫 。魏徵就这样最终跟了第六位主人唐太宗李世民 。
网络配图
魏徵早期的政治生涯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不断地归降换主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魏徵的频繁跳槽换主,不仅在古代忠臣行列中罕见,就是在奸臣队伍里也无人能与之比肩 。不过,魏徵跳槽换主的特点也是与众不同的 。特点之一就是,无一例外均属于被动跳槽,即原“单位”或破产了,或被兼并了,他就归顺了新的领导 。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他最后归到了最强的领导李世民手下 。特点之二就是,每一任领导都很器重他,而他对每一任领导又都能尽心竭力 。在窦建德手下时,献屯田垦植之策,使窦建德如虎添翼;在太子李建成手下时,多次劝告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在李世民手下时,更表现得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成为群臣的楷模 。这很有点现代职场精英风范,在哪个公司效力,就尽心尽力为那个公司努力工作 。一旦跳槽到了对手公司,也不会受感情因素左右,而公私不分 。如此看来,魏徵确实是与众不同的另类忠臣 。
当然,魏徵这样的频繁跳槽,就难免为高尚人士所不齿 。李渊父子,就曾当众发表过鄙视他的言论,大意是说他“有奶便是娘” 。对此,魏徵作过自我辩护 。譬如,献策窦建德屯田一事,魏徵解释为:“民为国家之本,大唐天下波及四海,臣提出屯田垦植之策,受益的是百姓,富庶的是国家 。两军对阵,百姓无辜,岂能因兵戈之争,而置百姓于水火?圣上向以爱惜民生而受万民敬仰,即便夏王(窦建德)军队因此受益,但真正受益的还是黎民苍生 。所以,臣以为,不是臣为窦建德做事,而是臣通过窦建德,在为百姓做事 。”看,这就是魏徵用纵横之说的民本思想:“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 。”为自己辩护 。这是与绝大多数“只知忠君,不知为民”的“忠臣”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