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项羽对团队的管理为什么会如此失败?

经鸿门宴一役,汉军不但是毫发未损,全身而退,而且还有一个意外地的发现——楚军领导团队的分裂,而这就为往后刘邦采用反间计对楚军高层进行分化、瓦解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
发生于两千年前的“鸿门宴”可算是我国政治史上的一盘大棋,它不仅是楚、汉双方日后逐鹿天下的一次预演、一场彩排,也是楚、汉双方核心领导团队第一次面对面的集体亮相与角力 。
从结果的角度来解读,“鸿门宴”一役,手握一把好牌的项羽团队最终将它弄成了一盘臭棋,以至于军师范增气得破口大骂“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而棋势屡处下风的刘邦团队不但是毫发未损、全身而退,而且还能颇有斩获,成功地实现逆袭 。过往,每每品读《史记》至此,总是疑惑不解,近日,余重读《史记?项羽本纪》,经一番思索,忽然豁然开朗,原来楚军之败、汉军之胜乃系双方领导团队角力合乎逻辑之必然结果 。
网络配图
“鸿门宴”之前楚、汉双方对峙的整体形势分析:
从军事角度来看是楚强汉弱,楚军当时总兵力达40万之众,而汉军只有区区10万,另外,楚军刚刚打败过强大的秦军主力,具有极为丰富的作战经验,与之相较,汉军则相形见绌;
从政治角度来看亦是楚强汉弱,项羽“挟楚怀王以令诸侯”,其系整个革命军的领袖,在名义上不仅有权指挥自己的嫡系部队,而且对所有的革命军都可以加以节制、指挥;
从道义角度来看则是汉强楚弱,楚怀王与诸将有约在先,“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在攻取咸阳之后,通过“约法三章”、“封闭宫室”、“还军霸上”等行为为他赢得了崇高的革命声望,而与之相反,项羽则因“夜击坑杀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之小人行径而声名狼藉 。
总而言之,就综合实力而言,在鸿门宴之前,项羽领导的楚军较之刘邦领衔的汉军具有压倒性优势 。
楚军的领导团队
在鸿门宴棋局中,楚军的领导团队由项羽、范增、项伯三人组成,三人中项羽是名义上的领导核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既领导不了飞扬跋扈的军师范增,也管不了那自以为是的叔父项伯 。
项羽、范增、项伯三人分别是左、中、右三条革命路线的代表,面对楚汉争霸的可能前景:
范增主战,他很早洞察到楚军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歼灭秦军残部转变为消灭革命军中潜在竞争对手的现实,是革命军中的坚定左派;
【鸿门宴:项羽对团队的管理为什么会如此失败?】项伯主和,他认为革命的统一战线需要继续维持,鸿门宴上并不是对刘邦动手的理想时机,是革命军中容易妥协的右派;
而楚军的最高领导人项羽既没主见更没定力,像墙头草一样时不时地摇摆于革命军中的左、右两派之间,我们暂且称之为中间派 。
网络配图
有基于项羽这个楚军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事实上既无法有效地领导范增也无法有效地管控项伯的现实,因此,与其说楚军领导团队中的三人之间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倒还不如说三人之间是一种脆弱的平行关系 。
虽说项羽名义上是楚军的当家人,但是他色厉内荏,毫无主见与定力,革命的领导权威不断地受到以亚父范增为代表的左派和以叔父项伯为代表的右派的挑战与挤压,用现代的政治话语来形容,那就是项羽不是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他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弱王”,只是一个性格相当软弱的“维持会长” 。
由于项羽受到“老人政治”的不良影响,再加上其优柔寡断的性格,以及缺乏起码的担当精神,这就造成了项羽在鸿门宴棋局中只得听任范增与项伯之间毫无原则的恶性争斗,而本应成为鸿门宴主导者的项羽反倒成了一名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