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导读:历史中的鸿门宴给人留下了许多疑惑,本来有千万种可能项羽可以杀刘邦,但是偏偏这一幕没有发生 。人们不禁对这背后的隐情浮想翩翩 。究竟是什么理由致使项羽没有取刘邦的性命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首霸王别姬,唱得山河为之动摇,世人不禁为霸王项羽的凄凉结局而悲恸 。很多人更是认为,霸王项羽自刎乌江边的结局是他在鸿门宴上的心慈手软造成的 。如若当初鸿门宴上,霸王采纳亚父范增的建议,于宴上取下刘邦首级,也许历史将会改写 。其实不然,霸王项羽并非只是有勇无谋的莽夫 。若那时他草率取了刘邦首级,也许不等乌江自刎,他也要早早四面楚歌了 。所以说纵使最后是刘邦逼得项羽自刎乌江,而项羽鸿门宴上没取其性命仍是明智之举 。
网络配图
其实仔细研读《史记》就会发现,小编提出的言论并非无稽之谈 。为解其中之隐秘,接下来小编将从鸿门宴前后的史实着手,来解密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
秦始皇死后,秦帝国暴虐苛政,民不聊生,老百姓群起而反之,各路英雄皆起兵逐鹿中原,欲取秦而代之 。项梁、项羽叔侄起兵,推楚王孙熊心为怀王,恢复楚地,时刘邦率众来投 。因此时的秦军主力,一在南越拓土,一在长城守边,故六国诸侯军得以借此机会整顿复兴 。但不久,秦少府章邯率军平乱,先后打败并斩杀了陈胜、吴广、项梁等人,又邀击诸侯于赵国,战局迅速变得对秦有利 。
在形势危急之际,怀王召集宋义、项羽、刘邦议事,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北上,消灭秦军主力,并慑服诸侯,再一同取道函谷关人关中;一路西进,经武关进入关中,取咸阳灭秦 。怀王与宋义、刘邦约定,谁先人关中,就可以在关中称王 。也正是这个约定,成了后来鸿门宴的诱因 。
现在先来说说这两路联军 。西路主将是刘邦,北路主将则是宋义 。刘邦率领的西进军,一路智取力夺,居然先项羽打进关中 。其实并非刘邦运气好,而是其本身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刘邦是后来投奔楚军的,他的人马并非楚军主力,他手下的这支兵也大多是一些跟着他从沛县造反出来图口饭吃的老乡亲 。他一边打仗,一边收聚陈胜、项梁战败后的散兵游勇,也收编了几个大城市投降的守军 。纵使这样,刘邦打到咸阳时也才只有十万余人而已 。如此,刘邦卓越的军事才能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
刘邦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于是兴仁者之兵;他明白战场变幻莫测,于是熟谙诡谋之用 。如此看来,刘邦能先项羽入主咸阳,靠的就不光是运气了 。而且刘邦入主咸阳后,对手下将士约法三章:妥善安置故吏,不抢秦宫女人,不杀降顺将士,不贪府库财宝 。当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刘邦更是做出了惊人之举——老老实实退军霸上 。
这又是刘邦高人一处的地方 。其实一个人若想成功,他必先有的品质就是白知之明!刘邦清楚现在自己还不是项羽的对手,那么他只有把自己包装成一个道德完美的圣人,一位亲切的战友,一位身先士卒的前锋 。正是自己的这份低调,让项羽在鸿门宴上找不到杀自己的理由 。由此可见,刘邦的确非等闲之人 。
说到刘邦的机智就不得不提一人,那就是樊哙 。《史记·鸿门宴》中记载,范增曾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既然刘邦本性好色,那他刚人咸阳时,见秦宫美色怎能不动心?而这时,正是樊哙当头棒喝,将其骂醒后拽到霸上,后来樊哙更是在鸿门宴上闯营救主 。大智大勇,樊哙还真不是有勇无谋的莽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