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诸葛亮为何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相信有很多人都看过了,而三国演义中蜀国大将魏延貌似最具争议的一个人物 。诸葛亮坚称魏延有反骨,出祁山的时候,魏延建议子午谷出奇兵不被采纳,诸葛亮死后,还要设计杀死魏延,这都是什么原因呢?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做?
谈到《三国演义》,为魏延打抱不平的人就不少,尤其是为诸葛亮首出岐山不用魏延从子午谷出奇兵致胜的妙计而感到惋惜,议者无不谓诸葛亮保守,以致引用《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作结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以致六出岐山劳而无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网络配图
【揭秘诸葛亮为何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大约是从众心理作怪,我也一致以为诸葛亮保守,循规蹈矩才未接受魏延的奇谋妙策,以致功亏一篑 。而今因为经历多了,从心理深处考察,却疑窦生起,觉得诸葛亮未必是因为保守心理而拒用魏延妙计,恐怕是他潜意识作怪拒绝了魏延 。
首先《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不乏奇谋妙策亦不惧风险,赤壁大战前夕,他独居东吴,还安慰刘备说:“身居虎口,安若泰山” 。他草船借箭、空城退敌等等都是不畏风险的奇谋杰作,以致鲁迅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岂是保守之人?
依愚近见,诸葛亮不用魏延计谋主要原因并非是保守,而是因人废计,是因为他不喜欢魏延,所以在潜意识里不知不觉排挤魏延,他不愿意看到魏延成大功,如果这条计策是赵云、姜维、王平等人提出来的,诸葛亮可能就会另当别论了 。
而这都是潜意识造成的,诸葛亮也知道这种成功乃是蜀国的成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诸葛亮的成功,所以诸葛亮说了一条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魏延:什么你不要小看魏国无人呀?我“依法进兵,何愁不胜”等等 。
诸葛亮不喜欢魏延也和潜意识有关,或曰和第六感觉有关,他对魏延的排斥偏见来自于关羽(本自然段是我引用别人的观点) 。诸葛亮对关羽颇有成见而又难以制约,而关羽和魏延十分相像,都是身高九尺,都是红脸膛,使用的兵器都是大刀,关羽字云长,魏延字文长,此二人皆不尊重诸葛领导,关羽要去取长沙,诸葛亮告诫他长沙有个老将叫黄忠,有百步穿杨的本领,要关羽多带兵马,而关羽偏偏只带500个小兵去取长沙 。
网络配图
此次诸葛亮亲率30万大军出岐山取中原,而魏延又要求只带5000人马就可以取西安、咸阳以西之地,后来还发牢骚说连洛阳都可以拿下 。试问,一个不被领导喜欢的人提出这种妙计会受到欢迎吗?而和关羽极为相似的魏延不知不觉成了替罪羊 。
刘备入川,在涪城损兵折将,丧了庞统,形势危急!急调诸葛亮火速率大军增援,诸葛亮则安排张飞率一路大军从旱路进兵增援,自己则和赵云率一路大军从水路进兵增援刘备,这种安排显然是反常的,不合情理的 。张飞性格暴躁,多次“醉后驾驶”,闯祸多多,不宜独担大任,而赵云文武双全,做事精细,适合担此大任,诸葛亮和张飞一文一武,最佳搭配,一起进兵岂不合适?为何诸葛亮不顾大局,作此安排?就是潜意识上觉得张飞不好使唤,而赵云得心应手,乐得许多轻松 。
如此说来,不用魏延的奇谋,作为决策方的诸葛亮负有主要责任,而作为下属,建议人魏延是不是就无法做得更好呢?
不是,诸葛亮虽然对魏延充满成见,魏延仍有可能让诸葛亮采纳自己的意见,魏延在诸葛亮手下仍然是有发挥空间的 。
蜀汉后期,人才稀缺,魏延无疑是蜀汉的栋梁之才,无论情感如何,诸葛亮也不得不重用魏延 。所以魏延才有机会斩王双,死张郃立下许多汗马功劳 。如果魏延能揣测诸葛亮的心理,少发牢骚,减少摩擦,尽量形成一种合力,发挥空间还会更大,甚至出现根本变化也未可知,请看下面两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