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狮身人面像鲜为人知的秘密

导读:埃及狮身人面像,过去人们曾把它奉为永存的上帝 。经过长久的风蚀、日晒、雨淋,狮身人面像已开始龟裂坍塌 。然而,人类从远古继承下来的其他遗产是无法与其相比的 。那么,狮身人面像有隐藏了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网络配图
一尊狮身人头的巨型雕像从埃及向东方凝视,视线正好与30度纬线重合 。这尊雕像是在基沙高原石灰质的岩床上雕出来的,它自成一体 。雕像全长73.15米,肩部宽11.58米,高20.12米 。——它力量无穷雄伟壮观,神圣而又神秘:它面容阴沉忧郁,既似昏昏欲睡,又似清醒警惕 。
这就是伟大的狮身人面像 。过去它常被风沙埋住,时隔数千年才有那么一位好行善举的君王派人去为它清理一次沙土 。曾有人为了让雕像恢复旧貌,用砖块把那些被飞沙走石撞坏的地方补了起来 。有人曾把雕像整个漆成红色,并且还保持这个原状长达很久的时间 。
伊斯兰教统治时期,风沙曾将雕像埋至颈部,当时人们给雕像起了一个新名称(或许早就用过了) 。12世纪一位叫阿卜杜勒一拉提夫的人写道:“靠近一座金字塔不远,从地底下冒出一个巨型头颅,这就是阿卜勒一胡勒 。”接着,14世纪的埃塔不远,从地底下冒出一个巨型头颅,这就是阿卜勒一胡勒 。“接着,14世纪的埃尔马克里齐又讲述了一个名叫赛姆一爱德一达赫尔的人,说这位达赫尔”意在弥补人们因为无知而造成宗教上的失误,来到金字塔却将阿卜勒一胡勒毁了容“ 。从那以后,阿卜勒一胡勒就变成了现在这副面孔 。阿卜勒一胡勒毁容之后,风沙埋没了基沙城周围的耕地,人们认为这是毁容一事引起的 。
阿卜勒一胡勒是埃及伟大狮身人面像的阿拉伯语名称,多数翻译者都把这一名称看成是”恐怖之父“的同义语 。
网络配图
不过,埃及学家塞里姆·哈桑为此名称提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词源学释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哈桑在基沙高原做了广泛的发掘工作,他找到了一些证据,证明公元前1000至500年之间曾有些外域殖民者”坎纳奈特人“聚居在埃及低地基沙高原这一带 。他们来自哈兰圣城(此城现位于土耳其南部,毗邻叙利亚),可能是些朝圣者 。
不管怎么说,从这些人的文明产物和石刻记载上看得出来,他们住在狮身人面像附近 。有根据证明,他们称狮身人面像为”胡勒“,并把它当作神来崇拜过 。
古埃及语用bw来指”地方“ 。哈桑因此合理地推断Abul—Hol纯粹是胡勒之所(bw Hwl)的衍变,而并非如大家所想的”恐怖之父“ 。
古埃及人一提到狮身人面像,总是要用哈兰人的叫法——”胡勒“这个名称,但他们还知道许多其他称呼,如胡,以及胡尔一恩姆一阿克特 。胡尔一恩姆一阿克特这个名称是指”地平线上的太阳神“ 。另外,人们尚未明白,为什么古时候的人经常把狮身人面像先是看作古埃及泛神崇拜中的创始之神,即自创的太阳神阿图姆一拉,后来又把它看成是”阿图姆的活化身“,塞舍璞一安苛一阿图姆:并且这种转变在古代屡屡发生 。老实讲,”狮身人面像“这一名称,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就在西方大众的潜意识中萦回缭绕,而在整个希腊统治时期,狮身人面像的名称一直被讹传为赛舍璞一安苛 。
古埃及人曾认同了远古时代人们的许多想法,而这些想法又以其独具敏锐的特点而流芳百世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将狮身人面像与一条既迷人又吓人的谜语联系在一起,但愿我们不会愚蠢到全然无视人们这一始终不变的习惯 。
伏卧于巨型马蹄状的钩壕岩床里并由岩床中雕刻出来的狮身人面像给人陈旧的感觉 。它是一只凶残好斗而又昏睡不醒的高头怪兽,其高度超过六层楼房,长度等于一街区 。较瘦的腰肋部位已深受风雨凿蚀之累,四爪处只能看到后人用砖块修补过的痕迹,实际上四爪原状已失 。为了不让它那斑驳的头颅落地,人们用水泥在它的脖颈上做了领子,看上去像是被笨手笨脚地剪过了毛一样 。它的面部也已被风雨沙石吹打得伤痕累累,但仍能给人一种宁静与永恒之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季节,它带着不同的表情和神态,于清晨翻云覆雨的光影中又活了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