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开始的认祖李陵风:李陵怎成胡汉一体化符号?

北魏以后,李陵就成为胡人认祖的对象 。李陵身陷匈奴后,留在漠北,与匈奴女子婚配,子孙繁衍,蔚为大观,自西汉以来,所见胡人之黑发黑瞳者,多被认为或自认为李陵之后,而拓跋氏就被认为是李陵后裔 。
李世民有胡人血统,无论他怎样端拱,他那帝王气象,总还有几分像胡人;李白也有胡人血统,有人说他的诗,有浮士德精神,就来自胡人 。
据说,他们都出于“李陵胡”,“李陵胡”是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又称拓跋魏 。“李陵胡”对于唐民族形成至关重要,它开了北魏和唐两朝 。
唐民族形成,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不能少,追祖三皇五帝,从血缘谱系上来确认民族身份,使其历史地位得以明了,“李陵胡”带了好头 。
五胡效尤,追祖华夏,慕容氏追祖黄帝有熊氏,符氏追祖夏禹有息氏,姚氏追祖帝舜有虞氏,赫连氏追祖夏禹,宇文氏追祖炎帝神农氏……
唐民族就在这样的追祖认同中形成,不管王朝如何循环,文化中国都在进展 。五胡乱华,乱了王朝,而文化中国,却使北朝胡族在汉化过程中融合了 。
对汉家的文化认同
汉化,是文化中国主流 。汉化了的北朝,也终于回到了汉人之手,于是,一个新的汉朝——隋来统一了,统一王朝,而非统一中国 。
自三代以来,中国何曾亡过?又何曾分裂?五胡乱华,可华还在,此后,更有辽、金、元、清相继入主,建立王朝,同样被汉化了 。
这样的“华”——文化中国,本来就统一,无论治乱,或者兴亡,都不曾改变,统一与分裂,乃对王朝而言,不是对文化中国来说的 。
我民族,能历五千年而不衰,就因为在王朝中国以外,还有文化中国在 。所以,天下兴亡时,是王朝中国亡,而文化中国以历史为根据,岂能亡 。
守住文化根以史,发扬民族魂以诗,大唐江山,以诗发扬之,诗兴而国兴矣 。故行科举以诗赋取士,以诗人治国,那是王朝之事 。以诗性化胡族,形成新兴唐民族,在民族精神大合唱里,兴起唐诗江山,是文化使命 。
在唐诗的江山——四万多首唐诗里,唐民族被称之为“汉家” 。在唐人边塞诗里,“汉家”属于文化中国 。唐人的“汉家”,早已跨越朝代,符号化了,并充满意义 。
汉朝,就指那个朝代 。而“汉家”,却令人浮想联翩,其意义,如地热喷泉,使词语沸腾,“汉家战士三十万”,都是“好汉”! “汉家”,出现于唐诗江山,被大而化之,成了唐民族的标志,在民族大融合中高扬了汉民族的主体性,使汉家从一代王朝上升为民族代表 。
对于“汉家”认同,五胡早就开始了,乱华的始作俑者刘渊,就打了“汉家”旗号,立国号“汉”,改姓“刘”,自称冒顿之裔,“汉氏之甥”,与汉家“约为兄弟”,其取晋而代之,是“兄亡弟绍”,而且推崇刘备,追尊后主,“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立汉宗庙以从民望” 。
而北魏的汉化,就更为彻底了,先是崔浩从“整齐人伦,分明姓族”出发,提出鲜卑拓跋氏系李陵一族,并因此而招来杀身灭族之祸,南朝沈约则将拓跋氏写入《宋书·索虏传》中:“索头虏姓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 。”留辫发为“索头”,人称“索虏” 。
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做汉人,从这一时期及此后传世的北朝壁画、雕塑来看,鲜卑人头上的辫子都已经看不到了 。
【北魏开始的认祖李陵风:李陵怎成胡汉一体化符号?】 可拓跋氏还是拒绝了以李陵为先祖,而改姓为“元” 。鲜卑人以“元”为姓氏,后来蒙古人以“元”为国号,都取《易》曰“大哉乾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