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为何会与生母孝庄太后屡屡生出嫌隙

顺治的生母,就是有名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 。她13岁嫁给皇太极,后来住在永福宫,被封为庄妃,所以称她为永福宫庄妃,孝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
皇太极登极为天聪汗时,她才14岁 。夫君死得太早,刚满30周岁就守寡,是她的不幸;但她的大幸却是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则做了皇太后 。庄妃本身不是皇后,儿子也不是皇长子,却一口吞下两枚幸福之果——儿子做皇帝和自己当太后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当时,一个30岁的寡妇带一个6岁的儿皇帝实在是不容易,孝庄深知,同摄政王多尔衮搞好关系才是自己最为稳固的靠山 。关于孝庄后和多尔衮的关系,历来有种种传闻和猜测,最有名的是“太后下嫁”的公案 。
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有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一事 。民国八年署名“古稀老人”编写的《多尔衮轶事》则更记得如同亲闻目睹,说“当时朝廷情势,危于累卵”,“太后时尚年少,美冠后宫,性尤机警,……故宁牺牲一身,以成大业” 。而多尔衮本来就好色成性,此时更以陈奏机密为由,出入宫禁 。至今仍有人认为所谓“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种种理由,但是还没有一条铁证 。
认为太后下嫁确有其事提出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
第一,庄妃下嫁为保全儿子的皇位 。这点前面已经讲过,顺治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 。
第二,兄死弟可娶其嫂是满洲习俗 。满洲确实有这样的习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
第三,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这是尊称,如同光绪称慈禧为“皇阿玛”一样 。如果说,称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就说明太后下嫁的话,那么叫慈禧“皇阿玛”,恐怕要得出慈禧变性的结论来了 。
【顺治为何会与生母孝庄太后屡屡生出嫌隙】第四,蒋良骐所辑《东华录》里记载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云云,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 。相恋的事可能有,也可能无,但相恋不同于下嫁 。
第五,孝庄死后埋在清东陵的昭西陵(在皇太极昭陵西面) 。孝庄和康熙都做了解释: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的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 。
第六,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 。历史不能凭某人一说,这根本没有任何证据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七,惟一比较直接的证据是明末张煌言(苍水)的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我们做一个分析吧 。它的标题叫《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夷”就是夷狄,明显地带有民族偏见 。这个时候,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在敌人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 。而且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可以比附 。
可以说,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 。特别是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没有“太后下嫁”颁诏告谕的记载,而像这样的大事,如果有,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 。
不管下嫁与否,孝庄太后出于母子命运和大清江山的考虑,尽量笼络多尔衮,倒是不用怀疑的 。
这样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按理说应当母慈子孝、关系融洽 。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
关于顺治皇帝和母后的关系,《清史稿·后妃传》仅有四句话的记载第一句是“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这是例行公事;
第二句是“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这也是例行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