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为什么签订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1856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58年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 。1859年,英、法、俄三国分别派遣驻华公使,率领舰队来华换约 。1860年,恭亲王奕?在英、法武力威胁和沙俄诱逼下,签订了《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 。美国公使因国内爆发南北战争,当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时,应召回国,未及趁火打劫 。但事后借口“利益均沾”条款,照样掠取了许多新的殖民特权 。
北京条约_《北京条约》 -历史背景
英法联军的罪行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的都城,经过历朝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不断修建,已成为一座坚城,当时城上安设大小火炮数千门,外城、内城均挖有较为宽深的护城河 。1860年9月21日,八里桥失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清廷极为震惊 。咸丰帝走投无路,遂于当天立即下令以载垣、穆荫办理和局不善,撤去钦差大臣职务,另派他的六弟恭亲王奕?为全权大臣继续求和 。他自己则于初八清晨带着后妃、皇子和一批王公大臣,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热河行宫) 。
咸丰帝逃走后,北京陷于极端混乱之中 。官眷商民人等,十有七八纷纷出城逃避;薪米诸物皆骤贵数倍;清廷六部九卿无能入署办事者,人心涣散,呼应不灵,各处办公人员多半星散 。
城内外守军约15万人 。同时内地诸省的勤王之师在陆续赶来 。尽管事先缺乏防御准备,但只要文武大员具有誓死坚守的决心,认真策划战守之策,激扬士气,稳定人心,足以据城一战 。侵略军指挥官孟斗班(1796—1878))也承认:“对这样的城市进行围困,特别是全然没有攻城火炮的情况下,就很可能旷日持久 。”
留守京城的王公大臣们,均以为“城不可守”,完全丧失了抵抗的信心,根本不进行抗击准备 。恭亲王奕?(1833—1898,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弟,隶镶白旗)畏敌如虎,认为形势危殆,战守两难,如“倘有一线可为,不惜委曲迁就”,即除了屈膝求和,别无出路 。他照会英、法公使要求停战谈判 。英法联军经过张家湾、八里桥之战,伤亡惨重,部队疲惫,急需从天津调来兵员枪弹补充,因此同意恢复通州破裂的谈判,借以做好进攻北京的准备 。谈判近半月,自然毫无结果 。八月二十一日,经过休整后的英法联军万余人进犯北京 。由于东郊数10里之内,无一兵一官防守,很快兵临城下 。英法联军根据伊格那提也夫提供的情报:清守军集中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点,应首先攻取 。于是,其先头部队向城北安定门、德胜门附近进逼 。二十二日,联军近千人抄至德胜门土城外 。僧格林沁、瑞麟两部已成惊弓之鸟,望影闻风逃窜 。坐镇圆明园的奕?、桂良等急忙逃往常新店(长辛店) 。英法联军接着由黄寺、黑市直趋西北,进犯圆明园 。僧格林沁、瑞麟两部向京城西南逃窜,守园官兵2000人也逃散一空 。联军闯入圆明园并开始进行抢、砸、烧 。英法侵略军乘战胜之威,照会清廷,限令于八月二十九日中午交出安定门,否则攻城 。城内清廷大员们不敢违抗,如期开门揖盗 。联军不折一兵安然进入北京外城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外城后,随即在安定门城墙上安放火炮,对准内城、紫禁城 。九月初四,英、法公使再次照会恭亲王奕?,要求于九月初十签字换约,并借口俘虏问题,要求赔偿英国白银30万两,法国20万两,限期付款 。奕?全部答应 。初五,联军再次闯进圆明园,在洗劫一空后纵大火焚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