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送梓州李使君》王维赏析


五言诗《送梓州李使君》王维赏析

文章插图
送梓州李使君
王 维
万壑树参天 , 
千山响杜鹃 , 
山中一半雨 , 
【五言诗《送梓州李使君》王维赏析】树杪百重泉 。
汉女输橦布 , 
巴人讼芋田 , 
文翁翻教授 , 
不敢倚先贤 。
赠别之作 , 多从眼前景物写起 , 即景生情 , 抒发惜别之意。
王维此诗 , 立意则不在惜别 , 而在劝勉 , 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 , 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 , 形象逼真 , 气韵生动 , 令人神往 。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  , 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 , 到处是参天的大树 , 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
既有视觉形象 , 又有听觉感受 , 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 , 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
这两句气象阔大 , 神韵俊迈 , 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
“万壑树参天 , 千山响杜鹃 ” , 以如椽大笔 , 淋漓泼墨 , 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 , 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 , 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 。
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 , 令人为之一振 。
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 , 树杪百重泉 ” , 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 , 先描绘深山冥晦 , 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 , 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 , 悬空而下 。
诗人远远望去 , 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
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 。
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 , 运用绘法入诗 , 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 , 若将最远处 、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 。
由此 , 就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 , 使画面富于立体感  , 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
这一联的“山中”承首联的“山” , “树杪”承应首联的“树 ” , 连接紧凑 , 天然工巧 。
无怪乎清代诗人王士禛击节称赞这四句诗 , “兴来神来 , 天然入妙 , 不可凑泊 。”(《带经堂诗话》卷十八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 , 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
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 那里的妇女 , 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t óng 童)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产芋 , 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 。
“汉女”、“巴人”、“橦布”、“芋田” , 处处紧扣蜀地特点 , 而征收赋税 , 处理讼案 , 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  , 写在诗里 , 非常贴切 。
最后两句 , 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 。
五言诗《送梓州李使君》王维赏析

文章插图
“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 , 他曾兴办学校  , 教育人才 , 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 》 。
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 , 希望他效法文翁 , 翻新教化 , 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 , 泰然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