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患间的宫心计:名医为何不愿当太医

明朝嘉靖皇帝迷信取处女月经炼丹,可使人长生不老,遂从民间选十三四岁的美貌少女,取其月信,常年居住在西苑炼丹 。为了保证少女们的身体绝对洁净,负责炼丹的方士们建议不让少女们吃饭喝水,只许吃桑叶、喝露水 。这些年少的宫女们生不如死,受不了了 。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一天,宫女们准备了一根麻绳,在嘉靖皇帝熟睡的时候,突然冲上去要将他勒死 。本来绳子都套在皇帝脖子上,两边一使劲儿就成了 。谁知慌忙之中,绳子中间被打了个结,女孩子们可能是饿糊涂了,又加上手没力气,因此,尽管宫女们很使劲儿,因为这个结的阻挡,还是没把皇帝勒死 。没勒死,但是把皇帝吓得不轻,当场就昏死过去了 。宫女造反即“壬寅宫变”,使嘉靖皇帝身心受到惊吓,这回谁也不相信那些各路方士和江湖大师们了,让太医院的医生们治疗 。医生们压力山大,治不好很可能脑袋搬家 。当时医术非常高超的首席名医、工部尚书许绅,作为皇帝医疗的组长,压力最大 。嘉靖皇帝没被宫女们勒死,但是吓昏过去了,左右嫔妃内监哭作一团,手忙脚乱,以为皇帝死了 。
网络配图
俗话说:“急病人,慢郎中 。”当医生的,首先要沉稳,忙乱焦急看上去是给病人尽心,实际上对看病恰恰是有干扰的 。许绅为人“质朴谨厚,不喜交游”,被认为是“有恒人也” 。在一片呼喊哭号声中,许绅沉着冷静地给嘉靖皇帝检查、号脉,然后开了一服药,煎好,掰开皇帝的嘴,灌下去,一个时辰后,嘉靖皇帝就苏醒了,吐了一大口紫色的血,又过了一个时辰,就能开口说话了 。
许绅救活了皇帝,居功至伟,加官晋爵,不在话下 。可是,他自己却很快就病倒了,同僚前去探望,许绅气若游丝地说:“我不行了,这正是在西苑宫女造反的时候落下的病根,其他人慌乱呼号,貌似惊惧,其实当时内心最惊惧的是作为医疗小组组长的我 。当时我就想,我的这一服药要是不见效,救不活皇上,我就非自杀不可 。幸亏皇上被救活了,但是,我的神魂至今不宁,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所以我必死无疑,‘余必不复起’ 。”
医患关系紧张导致药方无效
明朝皇帝的脾气都不好,普遍性格焦躁,稍不如意,即将医生下狱 。医生们一想到皇家人生病,就紧张得不得了 。可以说,当时宫廷的医患关系极其紧张 。太医院的医生们战战兢兢,为了保命,慢慢地形成了一个默契,即给皇帝、皇子及后妃们看病,开药方,不能用那种冒险的药,药方开得四平八稳,无论如何吃不死人,绝不敢用那些威猛但却治病的药,否则出了事儿,命将不保 。所以,明朝包括后来的清朝宫廷,慢慢地形成俗话说的“几不称”,即:太医院的药方、翰林院的文章——都是没个性的、四平八稳不管用的形式主义 。医生们形成的这种世故,皇帝慢慢地也觉察到了,但是没办法,人家是专业人士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生病了,招太医看病,下令:太医再开那种不见效的药方,统统下狱问罪!太医院接旨,一阵慌乱 。朱元璋唯独将一位名叫戴元礼的太医单独招到跟前,温语劝慰:你不要害怕,朕说的那些狠话是针对他们的,不是针对你,你不要有压力 。朱元璋很清楚:医生心里有压力,绝对不能看病 。他用这种方式,给戴元礼减压 。
网络配图
朱元璋对戴元礼信任很久,先前朱元璋的儿子晋恭王朱棡生病,晋王府的医生们尽心尽力治疗,但是,朱棡还是死了 。朱元璋非常生气,下令将晋王府的医生们全抓起来 。戴元礼奏道:“万岁,晋王上一次生病,您派臣去诊治,当时臣开了一服药,治好了晋王的病 。但是臣当时向您奏报说:晋王的病是病在膏肓,如果下次复发,就没法治了,臣也回天乏术,请您嘱咐晋王生活起居多加注意,谨慎延年 。所以,这一次王爷因病复发,不是晋王府的医生们没治好,没尽心尽力,请您明察 。”朱元璋听了,就释放了那些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