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方苞系桐城古文派鼻祖因文字狱获罪受罚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这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 。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达200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方、刘、姚被称为“桐城派三祖” 。
采访人员 苏勇
方苞自幼就能对诗


方苞画像 。
方苞1668年生于南京六合,祖籍安庆桐城 。他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能背诵经文章句,6岁随家由六合迁到江宁旧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 。16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 。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 。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 。
【清代方苞系桐城古文派鼻祖因文字狱获罪受罚】安庆师范学院教授朱洪在近期出版的《方苞传》中说: 冬日的一天,方苞父亲方仲舒鸡鸣而起,见大雾蒙眬,山前树木一篇迷糊,远处传来公鸡此起彼伏的叫声 。他对刚刚起来的方苞说:“我出个上联,你能对出下联吗?”方苞年龄小,但已和父亲、哥哥后面学对对子了 。他马上说:“你出吧!”“鸡声隔雾 。”父亲慢慢说 。
方苞看了看屋外弥漫的雾气,果然有公鸡“咯咯咯”的叫声 。他抬头看看灰蒙蒙的天,似乎要下雨的样子,应声云:“龙气成云 。”母亲听了,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她对丈夫说:苞聪明,将来是读书的料 。方仲舒笑笑,他打算明年起,口授经文、章句,为儿子启蒙 。
方苞四五岁能对对子、诵章句,七岁读《史记》,十岁开始读经书古文,皆能背诵 。一次,方苞在野外玩耍,时值乡村五月农忙时节,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 。田头一个拔秧的农夫一边用稻草捆秧,一边念道:“稻草扎秧父抱子 。”方苞听了,伫足田头 。农夫见是一小孩站在这里,口里又念了刚才的一句,笑着问方苞:“你能对出下联吗?”方苞认真寻思,自言自语道:稻草,父也;秧,子也 。他举目前望,见不远处的竹林里,几个妇女正把竹笋投入竹篮里,他眉毛一扬,自信地点点头,高声对道:“竹篮装笋母搂儿 。”农夫惊喜不已,夸方苞真是个“神童” 。
因《南山集》文字狱获罪
早在青年时代,方苞就有“以八家之文,载程、朱之道”的志向 。32岁举江南乡试第一,39岁中进士,适逢母病未能参加殿试 。方苞44岁时,即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 。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 。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 。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被贬为贫民 。
在方苞散文选集里记录有,一次康熙微服私访,在骆马湖镇上的茶馆里结识了被废为贫民的方苞,当时改名叫欧阳宏,引入驿馆里吃酒倾谈 。聊至“东宫洗马”的笑话,聪明过人的欧阳宏马上就敏锐地觉察到面前这位慈祥和善的老者,可能就是当今皇上 。
康熙见其神色,大惊,想到“这个面目丑陋的老人天分极高,怕再顺着这个“洗马”的题目说下去,会暴露自己的身份 。”康熙连忙把张廷玉叫来,把话岔开了 。康熙和张廷玉通过聊天方式,考察这个欧阳宏的学问,发现其“学问渊博,才思敏捷,不管是什么事都有独到的甚至是惊人的见解 。”康熙后来发现,这个欧阳宏原来就是方苞,将他以布衣身份录入上书房 。能在上书房行走的人,屈指可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