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的一句话贻误两宋三百年!他说了什么

一提到北宋 , 人们就立马就会想起“积贫积弱”这个词 。北宋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奇葩的朝代 , 用四个字可以概括 , 富而不强!北宋时期 , 国家经济繁荣 , 商品经济尤为发达 , 甚至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堪称富裕的北宋却从未强盛过 , 不仅没能收复燕云地区 , 对外战争还屡吃败仗 , 不得不用大量“岁币”供养辽、西夏 。北宋为何会“富而不强”呢?其实这缘自宋太宗赵光义的一句话!
一句话成为三百年国策
其实宋太宗即位之初 , 也是锐意进取的 , 他完成兄长未竟的统一事业 , 收吴越 , 灭北汉 , 但在燕云十六州问题上跌了跟头 。979年7月 , 宋太宗亲率大军与辽军在幽州城外的高粱河展开激战 , 结果宋军惨败 , 宋太宗身中箭伤 , 险些被擒 。986年 , 宋太宗调遣20万大军北伐 , 结果在此遭遇惨败 , 名将杨业被俘 , 绝食而死 。
经过两次失败 , 宋太宗完全丧失了锐气 , 毕竟他不是军人 , 缺乏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991年 , 宋太宗对近臣们说了一句话 , 最终将北宋送上不归路 , 影响两宋近三百年命运!
“国家若无外忧 , 必有内患 , 外忧不过边事 , 皆可预防 。惟奸邪无状 , 若为内患 , 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 , 常须谨此”------宋太宗赵光义
“守内虚外”出了大问题
后人将这句总结为四个字 , “守内虚外” , 成为北宋王朝的三大国策之一!但宋太宗的这话为宋王朝引出了大问题!
其一 , “冗兵”问题 。宋朝皇帝为了维护统治 , 一遇到自然灾害 , 就大量招募军队 。宋太祖时全国军队才37.8万 , 宋太宗时66.6万 , 宋真宗时91.2万 , 宋仁宗时125.9万 , 此后北宋军队一直保持在110万左右 。庞大的军队给北宋造成的极大的财政负担 , 根据宋人的说法 , “十分之九以供之 , 而犹不足者 , 兵是也” 。
其二 , 武将地位低下 , 军队缺乏战斗力 。宋朝皇帝通常用文官或者宦官领兵 , 武将地位极为低下 , 即使出现一两个有能力的武将(如狄青) , 也备受文官集团的打压 。一将无能 , 累死千军 , 宋朝空有数十万大军 , 可是战斗力极差 。所以当金人进犯时 , 宋军的数量虽是其数倍 , 但依然无法挽救王朝的覆灭 。
两宋王朝最后的命运
守内虚外 , 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 两宋三百年间 , 虽然农民起义次数很多 , 但没有爆发过特大规模的 , 换言之宋王朝没有颠覆在自己人手里 。但防的住“内贼” , 不见得就能防住外敌 。1127年 , 孱弱的北宋王朝最终被金人所灭 。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依然延续了北宋“守内虚外”的国策 , 加强对国内的控制 , 对外采取消极防御政策 。1279年 , 南宋王朝被元人所灭 。
开国皇帝的气质往往会决定这个王朝的发展方向 。赵匡胤是位马上皇帝 , 他希望通过收复燕云 , 迁都等方式来巩固国家政权 , 建立起一个繁荣富强的大一统王朝 。赵光义是文人出身 , 在对外战争屡次失败的情况下 , 丧失收复燕云的信心 , 转而将统治的精力集中到如何防范国内 , 这就决定了北宋 , 甚至包括南宋的最终命运 , 防得住“内贼” , 防不住外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