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为何制定子贵母死制度?

立太子前 , 先赐死其生母 。这种残忍的传位方式 , 史学界称之为“立子杀母”或者“子贵母死” 。开此先河的 , 是汉武帝;形成制度的 , 却是拓跋氏 。汉武帝“立子杀母” , 在西汉仅此一例;而拓跋氏的“子贵母死” , 却在北魏沿袭成势 。翻开《魏书·皇后传》 , 关于“子贵母死”的记载 , 让人触目惊心: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 , 后生明元……后以旧法薨;
明元密皇后杜氏 , ……生太武……泰常五年薨;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 , ……生景穆 , 神麚元年薨;
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 , ……生文成皇帝而薨;
文成元皇后李氏 , 生献文 , ……依故事……薨;
献文思皇后李氏 , ……生孝文帝 , 皇兴三年薨;
孝文贞皇后林氏 , 生皇子恂……后依旧制薨;
孝文文昭皇后高氏 , 后生宣武……暴薨” 。
这份死亡名单中 , 有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文成元皇后李氏 , 可以称“依故事”死;孝文贞皇后林氏 , 可以称“依旧制”死;而排在最前面的刘氏 , 为什么也称“以旧法”死?带着这份疑惑 , 笔者仔细翻阅了《魏书·序记》 , 既没有发现这种“故事”的明确记载 , 也没有找到此类“旧法”的杀人事件 。这就说明 , 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制定者 , 就是开国皇帝拓跋珪;而拓跋嗣的生母刘氏 , 无疑是这种皇位传承方式的第一个牺牲品 。那么 , 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是怎么产生的?拓跋珪为什么要制定这种残忍的制度呢?
普遍认为 , 拓跋珪是在学习汉武帝 , 其实不然 。众所周知 , “主少母壮”和“女主颛恣乱国家” , 是汉武帝“立子杀母”的主要原因 。其中 , 前者是基础 , 后者是病症 。当时 , 刘弗陵只有七岁 , 尚在冲龄;其生母二十六岁 , 青春年少;汉武帝六十九岁 , 风烛残年 。汉武帝自知时日不多 , 赐死钩戈夫人正是为了防止其成为吕后第二 。相比之下 , 北魏刘氏死时 , 拓跋珪三十九岁 , 正值壮年;拓跋嗣十六岁 , 血气方刚 , 且北方游牧民族男子成熟较早 , 拓跋珪十六岁时就已经建国创业 。再者 , 拓跋珪之死纯属意外 , 如果不是非正常死亡 , 他完全能够再活个十年八年 , 拓跋嗣也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可见 , “子贵母死”决不是对“立子杀母”的简单模仿 。笔者认为 , 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产生 , 幕后另有重大隐情 。
北魏建国前 , 拓跋鲜卑还处在氏族公社解体时期 。《魏书·序记》把妇人比作“天女” , 以及“诘汾皇帝无妇家 , 力微皇帝无舅家”的谚语 , 说明父系氏族社会时 , 妇女地位还相当高;而“昭成……议不决 。后闻之……乃止”和“平文崩 , 后摄国事 , 时人谓之女国 。后性猛妒忌 , 平文之崩 , 后所为也” , 则反映了当时的妇女既干预朝政 , 也专权弄权 。再者 , 作为东胡的一支 , 鲜卑人的血管里 , 难免携带着“先母而后父”和“怒则杀其父兄而终不害母”的基因 。北魏要成为专制帝国 , 实现“父子家天下” , 就必须要对阻碍封建化进程的落后习俗 , 尤其是对根深蒂固的“母权制”进行血腥变革 。笔者认为 , 拓跋珪通过赐死刘氏 , 使拓跋嗣摆脱母权干扰 , 成为独裁皇帝 , 是形成“子贵母死”制度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