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元宵节源于一场对汉武帝的欺骗?

【揭秘:元宵节源于一场对汉武帝的欺骗?】导读: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元夜 。元宵节有燃灯、观灯的习俗,故又名“灯节” 。它起源于秦汉年间,后来发展为望日夜游、观灯的习俗,到唐宋时尤盛 。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而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不少有趣的传说 。
网络配图

元宵节有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打灯谜、扭秧歌等很多娱乐节目,但吃元宵可谓元宵节的重头戏,它和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有关 。东方朔为了让一个叫元宵的宫女和家人团聚,故意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城里起了很大恐慌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东方朔 。东方朔顺势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
网络配图

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写元宵节的诗歌不计其数,但其中最有名的恐怕还是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浅显如白话的小令,隐含着一抹凄美的伤感,人们常把它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相提并论,为这个中国的“情人节”注入了些许美丽的哀愁 。
如果说唐朝诗人张祜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带着雄浑壮丽的美感的话,那么宋词大家姜白石的“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 。”则显示了一丝笙歌归院落,烟花散尽人独立的景象 。诗充满着画面感,和浓郁的市井生活场景,清幽动人,也折射出平民生活的艰辛 。美好总是有代价的,而温暖的背后常常是生活的艰辛 。当我们现在深夜出外到小吃摊上吃一碗馄饨时,所感受到的正是这样一种穿越的画面 。人的物质生活可以随着时代而改变,所不变的正是这种日日如新的生活情景 。
元宵节总是和娱乐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追求欢乐的本能 。在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 。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粼粼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 。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而“猜灯谜”始于南宋 。据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