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亮七次北伐为什么不取长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 。
【三国诸葛亮七次北伐为什么不取长安】网络配图
建立晋朝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外国人甚至把中国的《三国演义》当作兵书来研究,在清朝时期,努尔哈赤也曾从《三国演义》中吸取大量的兵法精髓,可见此书内藏大智大慧 。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原因是三国演义讲述更多的是权谋诡计,作为老人还是要恬淡一些才好,而水浒讲述更多的是兄弟义气、叛乱,打打杀杀,所以血气方刚的少年是不宜多看 。
也非常喜欢《三国》曾多次在重要会议场合谈及三国的某个桥段用于比喻当前形势,看过《三国》的人真正能读懂诸葛亮的人非常少 。
网络配图
其中,对于诸葛亮七次挥师北上,却一直不取长安,这点让世人捉摸不透,而毛主席是为数不多恰恰读懂诸葛亮的人,毛主席甚至曾就诸葛亮为何七次不取长安作出了非常合理的解释 。
毛主席对诸葛亮不取长安的做法很赞同,并且毛主席也曾用过相似的战略,在国民党逼近延安时,毛主席说:“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在这样的亲身经历背景下,毛主席是最能理解诸葛亮为何不取长安 。
在诸葛亮看来,长安在当时已经没有太大的战略意义,在之前董卓早已把长安弄的鸡飞狗跳,以当时长安的人口和存粮都不足以支撑守城?
网络配图
所以长安并不是诸葛亮的黄龙之地,诸葛亮的理想之地是陇右,那里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所以诸葛亮当时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陇右 。
只有在人多粮多的地方建立根据地,才能进退自如,欲消灭曹魏,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