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太宗李世民的血性来源与胡人血统之谜( 二 )


李世民的胆略从小就显现出来,成年后更有登峰造极的发挥 。例如,李唐统一中原的关键一仗——虎牢关之战,也是李世民的杰作 。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全面展示了他超人胆略与武功 。
在洛阳攻坚战中,唐军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10万大军来援 。大多数唐军将领认为王世充固守不出,城坚难破;窦建德又杀气腾腾,士气旺盛;唐军腹背受敌,难以两线作战,主张暂退以避敌锋 。但李世民却力排众议,做出大胆举动:亲率精兵3500人火速行军,赶在窦建德之前进据虎牢关,对战河北十万大军 。
三千兵马对十万大军,已足够大胆 。但李世民嫌这个胆量还不够 。到达虎牢关后,李世民胆大如虎,亲率精骑500深入十万敌军驻守的大营 。在敌军营前,李世民故意暴露自己,引诱窦建德出动骑兵追击 。其实这是他的大胆一计 。在来窦军大营前,早已派遣大将秦叔宝、程知节率兵沿路设伏,自己这是涉险当诱饵 。他一马当先冲击窦建德军营,转而拨马就走,待窦骑兵追杀,进入预先设伏地点之后,李世民再和伏兵合到一处,折回突袭,瞬间歼敌300余人 。此战虽然小胜,却大挫窦军锐气 。因为唐军主帅以大无畏气概展现了“战神”的必胜信心 。
此后,他预伏精锐骑兵,取得虎牢之战胜利,主力回师洛阳城下 。王世充看到唐军囚车里的窦建德,感到大势已去,于是抵抗意志崩溃,献城投降 。虎牢关之战,唐军消灭窦建德主力,又迫降了王世充守军,夺取了中原要地,取得“一举两克”重大胜利 。这是李唐进占中原的决定性胜利,也是一统中国的关键之战 。
可以说,李世民是靠非凡胆识赢得此战 。虎牢之战中,他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果敢体现得酣畅淋漓 。一般情况下两军交战,“诱敌深入”的事主帅是不去做的,通常是部将完成,而李世民却敢于冒险,显示了非凡勇气:他打闪电战突袭战,用的都是骑兵,并身先士卒,这样的主帅令敌人胆寒 。
面对这样的铁血对手,哪路反王能够匹敌呢?
做了皇帝后的李世民,把他的精神血脉进一步发展为国家气质 。他所开创的盛唐,“雄风”尽吹 。
所谓“大唐雄风”,到底“雄”在哪里?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的血性来源与胡人血统之谜】雄壮的体魄只是“雄”在表面,更深的“雄”,“雄”在打造主导世界之“领袖国”国体 。
李世民将“塞外精神”与“中原文化”完美结合,制造了一个出色产品,那就是大唐“二元体制” 。用日本学者谷川道雄的话来讲,这种体制是“胡汉二元体制”,而中国学者陈寅恪则称为“胡汉分治” 。
“二元体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突破“内敛”传统,实行开放政治 。天下君臣共治,平民子弟“仕进”之路四通八达 。唐廷录用官员不问出身、不分贵贱、不分华夷 。开放式政治,使大唐进入了“海纳百川、众望所归”政治大国行列 。
“二元体制”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促使“儒教溶了” 。隋唐前的统一时代,大都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而且是独尊儒家,当你的思想与儒家不符时,就是离经叛道就会遭到打压 。这样就扼杀了其他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挤压了思想空间,思想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何况是文化?如果只有一种思想,那么即使这种思想最适合时代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同样也会逐渐落后 。所以,唐朝不搞儒家一言堂,“尊而不独”是他们的官方态度 。唐朝科举把儒家学说作为考试内容,但不奉儒家教条,考试同时也包含诸子百家内容 。在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甚至出现了三元化:“佛道儒”三家并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