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汉全席由来足以看出大清皇帝的苦心

自古以来“王天下者食天下” , 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如此 , 清代皇帝自然也不能免俗 , 尽管在刚入关的时候还保留着满族的饮食习惯 , 但很快就被博大精深的中原美食文化所淹没 。
自顺治帝入关以后 , 宫廷饮食开始慢慢汉化 , 到了乾隆时期 , 国内局势日趋稳定 , 经济也空前繁荣 , 宫廷饮食也随之进入了黄金时代 。皇帝的饮食早已不是当初仅仅以肉食为主的习惯了 , 清宫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食材贡品 , 开始有选择的加以食用 。
宫廷饮食不仅在原料上打破了关东货一统江山的局面 , 在饮食结构上和烹饪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 。就饮食结构来说 , 北京的气候和生活环境都有别于关外 , 天天食用肉类就会导致人体内外的湿热不调 , 很容易患病 。
清宫也认识到这一点 , 对饮食结构做出了合理的调整 , 以便吃的更健康 。饮食结构的改变还体现在食品种类的健全上 , 由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 宫廷饮食早已不是只为吃饱 , 而是向着吃出特色 , 吃出花样的方向前进 。
入关以后 , 清朝皇帝还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从满汉全席由来足以看出大清皇帝的苦心】清初 , 统治者为了保护自己的文化 , 保留了很多关外的满族传统 , 招待文武百官的宫中宴席 , 用的也是纯粹的满洲菜肴 。到了顺治、康熙年间 , 为了照顾汉臣的生活习俗 , 同时也是为了笼络汉臣的需要 , 宫廷在宴请大臣时 , 开始有了满族菜系和汉族菜系的区分 。
一般宴请之时 , 满族大臣用满席 , 汉臣用汉席 , 满汉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分 。康熙时期 , 各名族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加强 , 满、汉之间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慢慢被打破 。有一次 , 康熙帝前往曲阜祭拜孔子时 , 当地的衍圣公府首次将满菜和汉菜放在一起款待康熙帝 , 很快这种融合了满席野味和汉席典雅韵味的满汉席就在宫中流行开来 , 后来的乾隆在宫廷宴席中首开了将满汉席合为一席的先河 , 其用意不乏有标榜满汉平等的意思 。
宫廷是当时时尚的风向标 , 民间看到这种情况后 , 纷纷效仿 , 各地推出了“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乾隆时期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 。书中提到满汉全席由于能够满足满、汉两族的需求而备受青睐 , 当时有身份的人都以能够承办满汉全席为荣 。在书中还记录了一份详细满汉全席的菜单 。
据记载 , 满汉全席一共有108道菜 , 其中南方菜54道:30道浙江菜、12道福建菜、12道广东菜;北方菜54道: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 。全部菜肴要分三天才能吃完 。
满汉全席 , 即有了宫廷菜肴的特色 , 又吸取了地方菜系的精华;即突出了满族烧烤、火锅等烹制元素 , 也包含了汉族扒、炸、炒、熘、烧的烹调技巧 。席间有荤有素 , 搭配巧妙 , 用材精致 , 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
在宫廷里 , 皇帝天天吃的都类似满汉全席 , 清初标准的御膳每顿饭有菜120道 , 需要三张大桌才能摆放完 , 除此之外 , 还有果品、点心以及主食 。康熙皇帝觉得这样太铺张 , 就减到了64道 , 再往后又逐渐减少到32道、24道 , 不过到了慈禧垂帘听政的时候 , 喜欢摆谱铺张的她又将御膳恢复到了120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