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大仙是阴庙来的吗?
文章插图
广州的黄大仙祠,故址在珠江南岸的花地村,离河约20米处,地名大凼尾(今属芳村区) 。据当地老者忆述,当年神庙颇宽敞庄严 。正门当街有一座石牌坊,石柱、门楼顶雠有盘龙、祥云、飞禽、花卉等图案装饰 。入门处两边方柱上刻有对联:“洞中别有乾坤,四围烟雨云山,尤增胜概;祠里自成天地,两岸杏花杨柳,仙留灵踪 。”署名是:“光绪甲辰仲春三月番禺卢维庆敬书” 。“光绪甲辰”即光绪三十年(1904) 。庙内另有一副对联是,“叱石传晋代,骑鹤上南天 。”此联作者不详 。
庙三进 。头进大殿所供神像颇为特别:中间是黄大仙,左为吕洞宾,右为魏征 。黄大仙、吕洞宾是道家不奇怪,把唐太宗的大臣魏征也列人道教仙家而供奉,就有点奇了 。第二进楼上却是佛家天地,一边供如来、弥勒、文殊,一边供观音大士——前有韦驮侍立 。从这样的设置看,黄大仙庙早就是道、佛合流的了 。第三进住道士及香烛杂工 。
黄大仙庙建立之初便兼有慈善机构的性质 。庙内常驻有中医生、配药人,还有解签人 。对求签抓药的人,实行“随缘乐助”,病贫者可免费 。
晚清时期,花地黄大仙庙香火旺盛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黄大仙宝诞和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更为热闹 。陈济棠主粤时,黄大仙地段改作孤儿院,但庙仍保留,且常在庙前空地搭棚演戏,还有别的娱乐,摆卖,盛况不减 。后来在长林公园(现松基直街)另建新庙,称为新黄大仙庙,原庙称为旧黄大仙庙 。新庙较旧庙略小,
内有中医、配药及解签等人管理,广州一些乐善好施者常给该庙赠衣赠药 。
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旧黄大仙庙充作日军宪兵司令部 。解放后还可见废碉堡和被害者遗骨 。庙早毁,仅存一根方柱,三块石雕门饰,两截圆石柱 。新庙在1949年后陆续改作民房 。至于南海西樵的黄大仙庙,那是在稔岗村,建庙年代可能比广州的庙还早 。据说该届建于村前,有一座大门楼,高悬黄大仙像 。占地数亩,香火颇旺,远近村人常来参拜 。何时坍废已不可考,原址后来改作工厂了 。
广州和南海的黄大仙庙毁弃之后,香港的黄大仙庙却兴旺起来 。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在番山(今禺山市附近)有深柳堂,就是供奉黄大仙的,一些大商人在这里设普济坛扶乩,当时香港有七位有名望的大商家亦成为黄大仙的善信 。这七位商家就是梁仁庵、郭述亭、张殿臣、陈柱石、唐丽泉、李亦梅、谭杰生,他们均有商号在广州,后来就成为香港黄大仙庙——啬色园的创始人,被称为“啬色园七老”,后在庙内“孟香亭纪念碑”刻石铭记 。
1911年辛亥革命后,政局混乱,菩萨不保,深柳堂被占 。上述香港七位商家便把黄大仙像接到香港(一说是梁仁庵、梁钧转父子俩自西樵山普庆坛接黄太仙像到香港) 。
1921年,在狮子山脚竹园古村择地建庙 。当时扶乩得乩语云:“坛号普宜宜悟道,园名啬色色皆空 。”于是依乩语命名乩坛为“普宜坛”,黄大仙庙命名为“啬色园” 。1968初具规模,1971年又筹款500万元增建 。
20世纪70年代,香港地不景气,竹园古村尚无高楼大厦,颇见萧条冷落 。但是后来拜黄大仙的人日见增多,一些人就在这里开饭店、香烛店以至旅馆,解签、看相、占卜的摊档也多起来,于是带动了这里的繁荣,其中也有些人因此而“发达”的,因此香港人对黄大仙多怀有好感 。其实,黄大仙祠是随着香港的经济起飞而兴旺起来的 。而今日的“啬色园”,更寄寓着许多香港人的梦 。
- 人事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人事行政专员岗位职责有哪些
- 广州地铁晚上几点停运 广州地铁晚上停运时间
- 解密:清代诗人赵翼在广州当官有什么待遇?
- 有关铁路的唯美句子 关于铁路的唯美句子有哪些
- 说给女朋友的简单暖心句子 写给女朋友的暖心句子有哪些
- 传统民族艺术有哪些 民族艺术有哪些
- 关于温情的句子 适合温情的句子有哪些
- 职业素养包括哪些 职业素养包括哪些方向内容
- 描写幼儿情绪情感的句子 描写幼儿情绪情感的句子有哪些
- 描写孝敬爷爷的句子 描写孝敬爷爷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