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老子另有其人?老聃、老莱、太史儋:谁才是真正的老子?( 二 )


但号称信史的《史记》,却在《老子列传》中又列了另外两个老子的候选人:楚国人老莱子和周太史儋 。可见,在司马迁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老子的身世已有了争论 。老莱子,也是楚国人,也曾经著书十五篇,阐释道家学说,与孔子同时,其实也基本与老聃同时 。这位老莱子还是“二十四孝”故事中“彩衣娱亲”的主人公 。据说他乃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乱世,隐居于蒙山南麓,自耕自种,自给自足 。他非常孝顺父母,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挑拣美味供奉双亲 。更出格的是,他年届70仍不言老,为博父母开心,常常装嫩,穿起“五色斑斓”的童装,在父母面前“为婴儿戏” 。有一次在他父母居所取水,故意跌倒,像婴儿般的啼哭,目的竟然是博取父母一笑(或云他不慎跌倒,就势作婴儿啼) 。他这些奇奇怪怪的行径,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曾于辛辣的讽刺:“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 。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叶,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
那么,这位老莱子为什么会被司马迁写入《老子列传》中,作为老子的候选人之一呢?这是因为,老莱子在当时极可能也被称为老子,他的名字当是老莱,不是老莱子 。那时人们对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总是尊称为“某子”,一般不称“某某子” 。就如同今天称“某先生”,一般不称“某某先生”一样 。所以孔丘称孔子而不称孔丘子,孟轲称孟子也不称孟轲子 。老聃可称老子,老莱也可称老子,也正如同今天有了一位李先生并不妨碍别的姓李的也称李先生一样 。何况这位老莱也非寻常人物,乃是有名望有著作的大隐士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称:“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 。”所谓“严事”,就是恭恭敬敬地对待的意思,连孔老夫子都尊重的人物,称作子是绝对不过分的 。后来之所以改称老莱子,原因倒要算到那位周王室的守藏史老聃身上 。他的名声过大、著作流传又广,于是“老子”便成了他的专称 。为了与老聃区别,名望差了许多的老莱只好改称老莱子 。这与韩非由韩子改称韩非子的情况是一样的 。唐之前,韩非是被称为韩子的(见《汉书·艺文志》),但韩愈横空出世后,也称韩子 。后来,韩愈的地位被后人越抬越高,至苏轼竟然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于是韩子便成了韩愈的专称,只好委屈韩非子改称呼了 。司马迁既然将老莱子与周王室的那位老子并列为孔老夫子所敬重的人物,便可知他早就认定了老莱子不是《老子列传》的传主 。把老莱子列入,前面加“或云”两个字,分明是出于谨慎,疑则传疑,表明那时有此一说而已 。
至于另一位候选人周太史儋,其实也不可能是老子 。一则他后于孔子一百余年,与《礼记》等诸多典籍所记载的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不合,二则,据《史记》记载,他曾经西入秦会见秦献公 。但至于见秦献公的年份,司马迁也没弄很清楚,他在《老子列传》中认为是孔子去世后129年,也即公元前350年 。但在《周本纪》中又说是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374年,相差了24年 。而据郭店楚简中已有《老子》的摘抄,说明那时《老子》一书已比较流行 。郭店楚简的年份也定在在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300年前之间 。《老子》果然为周太史儋所著,不可能甫一成书就流传到楚国去 。所以司马迁在写到周太史儋时,用了“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来表示以周太史儋为老子,只是当时的一种推测 。
司马迁在《老子列传》的后面,又附了老子的后人谱系 。老子的儿子名李宗,为魏国的大将,因军功被封在段干 。李宗的生子李注,李注生子李宫,李宫的玄孙李假在汉文帝朝为官,李假的儿子李解又曾经做过胶西王刘卯的太傅,并迁居到齐地 。所以应该说司马迁对老子的人选是心中有数的,那就是周之守藏史老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