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雍正陵墓揭开不为人知的6大谜团

清代皇陵既是古文化宝库,也是历史迷宫 。它的下面在埋葬着无数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深深地埋藏着墓主人生前的传奇和死后的神秘,而其建筑则是代表同一时期我国古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泰陵的建筑既取法于清东陵的顺治帝孝陵,又承沿康熙帝的景陵制度 。尤其是其圆式宝顶、大碑楼的石碑与康熙帝景陵如出一辙 。建造好的泰陵,不仅建筑规模宏伟辉煌,而且还有一些创新,因此建筑功能上则存在着一些不解之谜 。下面就和趣历史小编去了解一下吧 。
网络配图

(一)三座石牌坊之谜
北京昌平区的明十三陵和河北遵化市的清东陵,大红门外均设石牌坊一座,每座高12.5米,面阔31.85米,五门六柱十一楼,完全用巨大的石料采用木结构雕刻和构造方法而成 。唯有清西陵,在大红门外建了三座形制一样的石牌坊,正面一座,左右两侧各有一座,而且还在大红门外设了两个石麒麟,因此十分宏伟壮观 。并且乾隆朝绘制的雍正帝泰陵全图上则都有三座石牌坊等建筑了 。为什么清西陵的石牌坊是三座?门外还有两个石麒麟呢?
(二)石像生之谜
七孔桥北面,有一组石像生,设有五对石雕像 。其实在乾隆元年九月泰陵完工时,并没有建造石像生 。其依据是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十六日,恒亲王弘晊及其他承修大臣给乾隆帝的一份奏折中没有提及石像生:恭照泰陵地宫、宝城、方城、明楼、二柱门、陵寝门、隆恩殿、配殿隆恩门、朝房、神厨库、碑亭、龙凤门、望柱、大红门、石牌坊、桥座、泊岸、风水墙,臣等遵照规制,俱已敬谨修造完竣 。再守护陵寝之贝勒、公、大臣、侍卫并官员、执事人等房屋以及礼、工二部衙署、八旗官弁营房一切工程亦俱各修造完工,事关大工告竣,臣等谨具题以闻 。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二十一日,一个叫玛起元的御史给乾隆帝的一份奏折,更证实了泰陵未建石像生:伏思大行皇帝(指雍正帝)所以不用石像生者,必以景陵未经设立,不忍增加,此诚我大行皇帝仁孝之至意也 。但石像生虽非风水所关,实系典制所载,万年缔造,有此更可以永肃观瞻 。且景陵旁附孝陵,同一大红门,并未分两处围墙,是以圣祖仁皇帝不肯设立石像生者,亦出于孝思之深心 。后世子孙欲竭追慕之诚,凡于典礼所载无不曲尽,方觉毫无遗憾 。今奴才愚见,请于景陵前应照典制敬为添设 。而现今万年吉地(泰陵)亦另为敬谨建立,以备从前所未备,如此始于典制无缺 。
网络配图

玛起元的意思是说,雍正帝的泰陵不建石像生,是因为康熙帝的景陵没有石像生 。建石像生是属于古代规制,必不可少,康熙帝的景陵不建石像生,因为离孝陵很近,可以不建,但为了典制,两个陵都应该补建石像生 。
【探秘雍正陵墓揭开不为人知的6大谜团】乾隆帝也不知道泰陵为什么不建石像生,一打听,原来的风水官员回答说泰陵所处位置风水不适合建石像生:泰陵甬道系随山川之形势盘旋修理,如设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齐安供,而甬路旋转之处,必有向背参差之所,则于风水地形不宜安设 。是泰陵之未议设石像生者,实由风水攸关,非典礼所未备 。这才真正揭开了泰陵不建石像生的原因,既不是雍正帝所说的“需用石工浩繁,颇劳人力”,也不是拍马屁御史玛起元所说的仿照康熙景陵而不建 。泰陵石像生补建时间,应该在乾隆十三年左右 。
(三)泰陵大碑楼天花板之谜
泰陵大碑楼正式名称叫圣德神功碑亭 。清代陵寝的大碑楼、神道碑亭、大殿、明楼的顶棚都是木制的格井天花 。由天花支条和天花板构成,上面披麻挂灰,彩画 。天花板为正方形木板,上面的彩画图案大多数为莲花水草 。令人不解的是,泰陵大碑楼的每块天花板在圆形内的水草部位都有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圆孔 。每块天花板上的圆孔都在同一部位,大小也一致,总体看上去,成排成行,非常有规律,这种现象只有泰陵大碑楼有,孝陵、景陵、裕陵、昌陵的大碑楼都没有这样现象 。看其情形,绝不是为了通风而特意留下的,到底是怎么回事,目前还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