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为何要和匈奴和亲:无奈之举还是怀柔政策?( 二 )


皇帝都说话了,谁敢反抗啊,除非不要命了 。憋了一肚子火的中行说临行前发下狠话,现在强迫我去,到时候就别怪我不客气!于是中国汉奸的始祖就这样被逼无奈的诞生了 。
一到匈奴,他果然一心一意当起了汉奸 。匈奴人都把汉朝所赏赐得物品视同宝贝,大米、锦帛等在他们眼里都是稀罕之物 。但是中行说却坚决地说不好,不耐用,并且他还做了一个实验给大家看 。他穿上一件汉服在荆棘中跑来跑去,结果衣服被荆棘刮得到处裂口 。他再披上匈奴的毡毯跑了一圈,却丝毫无损 。
其实这是不能比的 。汉服的丝绸不禁刮,更重要的是追求的美观 。而匈奴因为地理气候和长年战争的原因,衣服只求结实耐用 。拿精美的东西和结实的东西比根本没有可比性,可以看出中行说心理的怨气和狡诈 。
汉朝使者前来匈奴访问的时候,有时谈到匈奴的风俗,言语中不免流露出不敢苟同之意,比如匈奴看重年轻人,对老人有些怠慢 。中行说闻言大怒,匈奴人在大漠黄沙中战天斗地,保卫家室全靠少壮,他们是匈奴的命脉,这些勇士用鲜血和生命,给爹娘换来衣食,怎么能光看那些虚礼呢?
他严厉地警告那些汉朝的使者,你们只管把每年的东西准备好,否则等到秋天战马肥壮,铁蹄便要南下,到时休怪我翻脸!
汉文帝听使者回来的报告,让他平添一层忧思 。看来有中行说这样的人从中搞破坏,两国关系不愁不紧张啊 。
稽粥很赏识中行说,也看出他是真心实意地想帮匈奴,因此,对他很是器重 。在中行说的怂恿下,每到秋后荒凉时节,稽粥经常派骑兵到边关来活动劫掠 。把百姓准备用来过年的猪羊一抢而光 。对此,汉文帝很是头疼,这时一个太子门客给汉文帝上书,提出以胡制胡的建议,给边关的少数民族发放武器,让他们共同抗击匈奴 。
文帝看到这份上书后很赞赏,这位上书的门客叫晁错 。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见文帝对其见解比较重视,晁错趁热打铁又连续上书说 。戍边不如移民 。戍边的危害是很明显的,陈胜、吴广、刘邦都是在戍边时起义 。加上粮草供应困难,不如移民到那边安家落户,战时打仗,闲时务农 。再就是百姓可以用粮食买官当,即官位进入商业流通环节 。晁错的措施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边关又安宁了两三年 。
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休养了两三年的匈奴,又开始大举南下 。这次骑兵规模竟达十四万,斩关夺隘,前锋部队直达雍县、甘泉(陕西淳化县) 。一直对匈奴以礼相待的刘恒,也愤怒了 。他集结了五路大军,要御驾亲征和匈奴决战 。大臣们慌忙劝阻文帝,但是老实人也有犟脾气 。真是忍无可忍了,这次就是死也要和他们玩命 。
薄太后得知后极力劝阻,连母亲都出了面,刘恒只得强压怒火,命大将军张相如率部前去 。张相如星夜启程,直扑边关,但是却扑了空 。匈奴人对占地盘一直不感兴趣,抢了就跑是他们的基本国策 。肥壮的牛羊又被他们抢走了不少 。在中国的边境抢劫,这已经成为匈奴的习俗 。每逢年节就跑到边关来抢一把 。把抢劫当过年,这让刘恒很郁闷 。
这天,刘恒闲来无事路过郎署,冯唐正在值班 。冯唐原是赵国人,父亲时迁到代国 。刘恒做代王十七年,冯唐属于刘恒治下的子民 。刘恒有意无意地和冯唐拉起了家常:“我听说赵国将军李齐,当年在巨鹿之战中骁勇善战,将军的风采真是令人神往啊,你知道这个人吗?”冯唐道:“我知道李将军,但他比廉颇、李牧差远了” 。
刘恒深有感慨连连点头说:“我如果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还愁什么匈奴啊” 。这时冯唐却说了一句很不好听的话,他说,就算有廉颇、李牧,陛下也未必会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