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的致命失误:未曾想过乾隆死了自己怎么办( 七 )


在和珅崭露头角的时候 , 几乎所有的人全都众口一词地称赞这个相貌英俊、举止潇洒的有为青年 , 这和他被嘉庆下旨查办以后的没有一个人说他好 , “墙倒众人推” , 恰恰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是和珅的高峰期和低谷期 。
乾隆皇帝需要一个年轻有为的人才 , 和珅是合格的;乾隆皇帝需要这个人才同时还是奴才 , 和珅也是合格的 。这就是:在双方主客观条件完全吻合的前提促成下 , 和珅才理所当然地成了乾隆皇帝物色“人才加奴才”的理想人选 。
我们经常说:坏人的本领越大 , 其危害性也越大 。和珅就是这样一个人 。问题在于:早先 , 他并不是以“坏人”的形象出现的 。他的青少年时代 , 既不是到处惹事生非的流氓恶少 , 也不是提笼架鸟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 , 而是一个积极向上、聪敏好学的莘莘学子 , 简直是人见人爱、人见人夸的少年典范 。不然 , 身为高官、阅人已多的英廉 , 也不至于会在茫茫人海中单单看中这个家道中落的无助少年 。开始的时候 , 英廉和乾隆都不知道、不认为他是坏人 , 而认为是难得的人才 。不然 , 英廉绝不会主动把唯一的掌上明珠嫁给他 , 还没有老迈昏聩的乾隆皇帝也还不至于糊涂到想要找一个贪官来看看他究竟能够贪黩到什么程度!
英廉和乾隆其实一开始都看到了和珅“听话”和“善解人意”的一面 。但是可惜 , 两个人都不认为这是缺点 , 而认为是优点 。他们把这种奴性看成是“聪明”和“天才”的突出表现 , 却没有想到把聪明和天才用于犯罪 , 其“成功率”可是要比傻瓜和白痴强一万倍的 。说到底 , 英廉和乾隆都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 都没有一开始就考虑到这个人的本质 。而是一开始 , 就被他的表面现象—聪明、才干所掩盖 。到了后来 , 那可就是先入为主 , “一美遮百丑” , 充耳不闻 , 视而不见了 。—今天的许多贪官 , 一开始不也都是“表现良好”的干部么?
和珅除了聪明才干这些“内秀”之外 , 他的外表风流倜傥、仪表非俗 , 也为他能够轻易取悦于人占了不少便宜 。不说招女婿、找丈夫要挑那些魁伟英俊的美男子了 , 就是男人与男人之间交朋友 , 甚或招一个伙计、聘一个长随 , 不也是谁都愿意找一个长得顺溜一点儿的 , 看上去顺眼一点儿的么?
所以国学大师邓之诚先生在《骨董琐记》卷三《乾隆时侍从之臣》中就说过:“……于是大臣向用 , 颇以貌取 , 文达(刘墉)貌寝短视 , 且江北人 , 故不为纯皇(乾隆)所喜 , 一时若翁覃溪(方纲)、朱竹君(筠)、王兰泉(昶)、邹一桂皆不得仕 , 际遇颇相似 , 纯帝所许为明敏之才 , 率外擢督抚 。若于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 。”也可以反证“面貌俊秀 , 性情温顺 , 举止从容 , 且口齿极其伶俐”的和珅 , 为什么更容易引起乾隆皇帝的好感了 。
于是 , 和珅这个未来的坏人 , 就这样以“内外皆秀”的表面现象掩盖了自己的真面目 , 深藏不露 , 闯过了层层关隘、重重门户 , 终于登堂入室:进了英廉的厅堂 , 上了乾隆的朝堂 , 开始他那有声有色的精彩表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