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可能挽救大明王朝的人他死后仅六年大明亡

明崇祯十一年(1638)十一月十一日,面对着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面对着残破的高阳城,背负着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满门百余人战死的伤痛,一个七十六岁高龄的白发老人,在清军的簇拥下,跪拜了他为之倾尽一生的朝廷之后,壮烈的自缢而亡 。他的忠义,连多尔衮都为之动容,这个老人是谁?
他就是让清朝几代开国者痛恨的,关宁锦防线的首创者——孙承宗 。
孙承宗乃一介文臣,按理说应该不会和军事扯上关系,然而在考取进士之前,喜欢在边区往来,经常和一些守边的老兵谈论军事,因此培养了一定的军事能力 。
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中进士第二名,孙承宗从此踏入了他顺利的仕途生涯 。万历一朝,孙承宗虽然官职屡屡提升,但整体上没有大的作为 。但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对处理梃击案给出的意见足以看出他文治的能力 。孙承宗给大学士吴道南的意见是,“梃击一案”涉及东宫太子,不得不查,但同时又涉及郑贵妃,此事又不可深查,折中的方式就是,郑贵妃的手下太监庞保、刘成及以下的人严惩不贷,这之上的人就不要查了 。权衡两方利益,此事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河北)人 。
孙承宗真正进入历史的舞台是在天启年间,此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政,政治黑暗朝堂混乱不堪 。此时孙承宗因为任职日讲官经常要给皇帝讲课,有很多机会可以在讲课之余向皇帝提出意见,天启皇帝虽然生性顽劣,不学无术,却偏偏对孙老师讲的课大加赞赏且十分尊重,由此进一步可以看出孙承宗文化素养的深厚 。基于以上原因,天启皇帝每每对孙老师的进言欣然接受,使得孙承宗在朝堂上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连魏忠贤都要逊让几分 。照此发展,孙承宗将安稳的在他文职上结束他的政治生涯,根本不会和军事扯上关系 。
然而一切在天启二年(1622)发生了变化,这一年广宁失守,熊廷弼带着狼狈的王化贞放弃了辽东所有的土地退回山海关,朝廷以“封疆罪”免去两人的职位并关入大牢 。任命王在晋为辽东巡抚收拾辽东残局 。王无大才,目光短浅,《三朝辽事实录》记载王在晋认为辽东不可守的论述:“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 。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
因此他建议在山海关前八里建一重关,护卫关隘 。此想法首先与他手下的一个将官袁崇焕产生了冲突,王在晋处处打压,袁崇焕无奈越级上报给了内阁首辅叶向高,叶向高不谙军事于是面奏天启皇帝请求允许懂军事的孙承宗巡视辽东,解决争端和缓解辽东危局 。天启皇帝同意了,从此孙承宗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
此时孙承宗以军人的勇气冒着危险亲自巡视了辽东的情况,一直观察到了笔架山一带(今辽宁省锦州市笔架山风景区) 。回来后,决定兴修宁远城,守关前二百里,孙承宗将意见说与王在晋,然而王寸步不让,孙知王不堪重用,于是上书将王调走同时自请督师山海关 。
到天启五年(1625)因柳河事件受弹劾被迫辞职,孙承宗将辽东这盘死棋下活了 。
首先他建立一条令后金在此后二十多年都未能攻破的关宁锦防线,在孙承宗的建设下,此条防线从山海关起至宁锦一带纵深二百多公里,沿途除几座重镇之外堡垒无数,钱粮充足,武器先进精良 。其次是选拔了一批出色的将领如袁崇焕、马世龙、满桂、赵率教、祖大寿等,这些人都在大明王朝末期的历史舞台上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三朝野纪》甚至记载:“自承宗出阵,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患矣 。”可见孙承宗对于辽东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