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的赵括:兵种构成决定赵军必须进攻

【长平之战中的赵括:兵种构成决定赵军必须进攻】赵括统率四十万大军 , 声势十分浩大 。到达前线后 , 赵括立即改变廉颇的防御部署 , 甚至更换了各级干部 , 向秦军主动进攻 。然而 , 赵括预料不到 , 秦军得到赵军换将的消息 , 也立即更换了主帅 。由战国时最为杰出的军事天才白起出任秦军总指挥 , 为上将军 , 王龁为副将 , 并严令保密 , 军中有泄露者斩 。白起粉墨登场 , 赵军放弃防守 , 大举进攻 。白起和秦将们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讨论 , 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他们一反与敌对攻的战略 , 做出防御姿态 , 在长平东南的有利地势上构筑壁垒 , 与赵军作战的部队 , 按照白起的命令佯装败退 。秦军连打了几个败仗 。
这使赵括信心猛涨 , 他率大军离开大本营 , 义无反顾地扑向秦军的营垒 。见诱敌战术成功 , 白起立刻启动包抄计划 , 派出两支“奇兵” , 这两支部队 , 共3万人 , 悄然离开营垒 。一支25000人 , 有可能是步兵或战车兵 , 断绝赵军后方交通线 , 大白话:断后路;另一支是5000骑兵直奔赵军大本营 。若拍电视片 , 你将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在模拟的长平谷地战略地图上 , 秦军的两支“奇兵”部队 , 是两个粗壮鲜红的箭头 , 呈弧形无声无息包抄伸向赵军后路 , 将赵军分割为两部分 。
对于秦军来说 , 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冒险的举措 。秦军要穿过一条将整个长平谷地一分为二的河流 。如今 , 这条河流仍在潺潺流淌 。而对当时的秦军来说 , 奇袭行动 , 要么全军覆没 , 要么彻底改变相持局面 。那么 , 这两支“奇兵”是如何作战的呢?我们知道 , 秦军有一支5000人的骑兵 。他们是怎样的装备?众所周知 , 骑兵的装备在秦朝才有所改良 , 才配备有齐全的鞍鞯 , 主要的武器装备为弓箭以及矛、戟等长兵器与剑等短兵器;到了汉代 , 骑兵则增加了环柄长铁刀的兵器配备 。
然而 , 在对兵马俑坑的考古研究中 , 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秦骑兵的战马没有马镫 。这就意味着 , 骑士必须两脚悬空 , 很不便于冲锋、格斗 ,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骑兵的战斗力 。其次 , 马背上作战 , 长矛和战刀都适合 。考古学家却找到了箭头、弩这样的远射兵器 。这确实有些出人意料 ,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 , 正是骑兵处在发展阶段时的形象 。由此推断 , 在长平战场上 , 直扑赵军大本营的5000骑兵 , 并不是挥刀舞枪冲击敌人 。他们的任务很可能是监视赵军大本营的动静 , 袭击赵军运送粮草的后勤部队 。
这对骑士的骑术和马匹的要求非常之高 。秦骑兵纵队使用的是什么战马?两千多年后 , 在秦始皇兵马俑坑 , 考古人员测量了100多匹陶土战马的身高 , 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战马高度都统一为133厘米 。史书上说:秦军选择战马的第一个条件是马的高度必须达到5尺8寸 , 5尺8寸正好是今天的133厘米 。由此可见 , 秦人对战马的选择十分严格 。
别忘了秦国的历史 。三千年前 , 秦人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甘肃东部的高原 , 那儿草场肥沃 , 最适宜养马 , 秦人就是以养马而起家 。早期秦人与游牧部落杂居 , 为了对抗牧人剽悍的骑士 , 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 。这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骑兵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