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为什么必然失败?别被教科书骗太肤浅

甲午战败 , 丧师失地 , 朝野上下痛下决心 , 救亡图存 , 实施政改 。然当时闻之者 , 亦颇有警心 , 不日之后 , 便泄沓如故 。维新人士遂组织学会 , 创办报纸 , 旨在启发民智 , 开通风气 , 传播信息 , 宣传变法 , 希望向民众宣传西方思想 , 奠定变法革新之基础 。
然国人对此并不买账 , 维新者早已预料 , 遂托古改制 , 以求减轻阻力 , 却也备受责备 , 不尽人意 。据皮锡瑞《师伏堂未刊日记》载:“近世学术日坏 , 如康有为编伪诸经 , 自谓刈除无用之学 。”此间 , 儒生仍埋头故纸 , 致力于八股考试 , 窗外之事 , 不闻不问 , 一旦被告知时局之危 , 国势之颓 , 惊疑万分 , 不能置信 。梁启超对此有所描述:“惜然不知有所谓五洲者 , 告以外国之名 , 犹不相信 , 语以外患之危急 , 则曰此汉好之危言惊听耳 。”张翼云《论湖南风气尚未进于文明》载:“语以保国、保种、保教诸事 , 则瞠目吐舌 , 诧谓何至如此 。”
至于下层民众 , 更是见闻鄙陋 , 耳目闭塞 , “乡里人乍见新政 , 即传为洋人来 , 当努力击之 。语以化学、电学、光学诸端 , 掩耳疾走 , 俨尘垢之污人” 。湖南一识字老农 , 目睹官方保护洋人告示后 , 谩骂不休 , 问其意见 , 则丑诋曰:“此等官示要我学洋人 , 我怕天主教来剖我心 , 挖我目 。”保卫局告示粘贴街道 , 转眼污毁 , 地方官保护洋人告示 , 霎时挖补 , 尚有扬言能杀一洋人而赏银二百元者 。湖南为维新运动颇有成效省份 , 其他地域可想而知 。晚清的现代化进程虽早已启动 , 似乎只是几个封疆大吏的事由 , 只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作聪明 , 修了条铁路 , 却不准铁轨跑车 , 恐轰鸣之声惊扰祖宗 , 属半吊子改革 。
上层行径不可告人 , 下层愚蠢无需担责 。凡不如人者 , 皆国情所致 , 至于洋人阴谋 , 必有洞悉政治本质者散布流言 , 蛊惑人心 。爱国本是一门生意 , 灭洋不过一句口号 , 底层百姓却信以为真 , 为此前仆后继 , 轰轰烈烈 。洋人远在天边 , 贪官近在眼前 , 爱国灭洋 , 足以转移视听好长一阵子 。各出所学 , 各尽所能 , 有变革 , 自有保守 , 其后必是利益所在 。如此情形下 , 戊戌变法何能成就 , 失败结局 , 开始即已注定 。
几十年后 , 胡适对此仍耿耿于怀:“中国人终是一个夸大狂的民族 , 反省的心理不久就被夸大狂心理赶跑 。把一切罪状都堆在洋鬼子肩上 , 一面自己夸张中国的精神文明 , 礼义名教 , 一面骂人家都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物质文明 。在这一‘讳疾而忌医’的时代 , 我们回头看那班敢于指斥中国社会罪恶的谴责小说家 , 不能不脱帽向他们表示敬意 。”
变法失败后 , 深度参与者梁启超目睹民愚固疾 , 鉴于仅识字之人 , 有不读经 , 无有不读小说者 , 近之可以激发国耻 , 远之可以旁及彝情 , 遂致力于以俚语方式改变之 。政治家以现实掩盖谎言 , 小说家用谎言揭露现实 , 提倡为底层民众普遍接受的小说 , 从长计议 , 潜移默化 , 振国民精神 , 开国民知识 , 但愿朝阳常照我土 , 莫忘烈士鲜血满地 , 以求来日东山再起 。由此 , 小说被冠以文学救国的正统外衣 , 谴责小说之外 , 尚有翻译小说 。进化竞争、自由民主、科学平等、个性实用等等西方文化价值观 , 随小说自域外输入 , 传统儒家的社会关系基础遭受冲击 , 对传统社会的种种质疑不可避免 。小说界革命 , 看似一场文学活动 , 也一项经世济民的实业 , 其作用如何 , 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