跂訾,求“跂”字的解释

“吾尝跂而望矣”中“跂”读音是什么?

跂訾,求“跂”字的解释

文章插图
“吾尝跂而望矣”中“跂”读音是:qí,意为提起脚后跟 。
出自:战国 荀子《劝学》
原文选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释义: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
须臾:片刻,一会儿 。跂:提起脚后跟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彰:清楚 。假:借助,利用 。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
作者思想成就:
荀子极重视以礼修身和礼制的教育 。礼是伦理价值,是修身时具体实践的项目;礼制鼓励君子行事节制、谦让,避免与人竞争,依礼行事的,才可以成为社会的上层成员 。
统治者必须以礼义修身才能成为君子,实现理想中和谐的社会秩序 。选出相国时,也要采用礼为道德标准 。君子制定和推行礼教,建立善良的社会风俗,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遵守 。
荀子否定人有先天的道德观念 。人性中并无道德的原理,正如天是自然之天,其中亦无道德原理 。道德是人为的,即所“伪” 。荀子主张“化性而起伪”,用人力改变天性 。
社会制度,道德文化,都是人为的,经过学习而得 。道德不是自然界本有的东西,而是后天环境和社会教养的产物,人的善行是后天学习而得的,并非本性 。
"跂"怎么读?什么意思?
跂訾,求“跂”字的解释

文章插图


(1) ㄑㄧˊ
(2) 多生的脚趾:“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 。”
(3) 爬动:“~行喙息蠕动之类,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
(4) 慢走 。
(5) 郑码:JIEX,U:8DC2,GBK:DA96
(6) 笔画数:11,部首:足,笔顺编号:25121211254
基本词义
--------------------------------------------------------------------------------


(1) ㄑㄧˇ
(2) 古通“企”,踮起:“吾尝~而望矣 。”
(3) 郑码:JIEX,U:8DC2,GBK:DA96
(4) 笔画数:11,部首:足,笔顺编号:25121211254
详细注解
--------------------------------------------------------------------------------


〈形〉
(1) (形声 。从足,支声 。本义:多出的脚趾)
(2) 同本义 [having extra toes]
跂,足多指也 。--《说文》
而枝者不为跂 。--《庄子·骈拇》
(3) 又如:跂骨(脚跟骨,胫骨前垂的部分)
(4) 通“歧” 。分叉 [fork]
夫挟依于跋跃之术 。--《淮南子·俶真》注:“跂跃,犹龃龉,不正之道也 。”
(5) 又如:跂趋(不同的趋向);跂途(歧路)
(6) 另见qì
基本词义
--------------------------------------------------------------------------------


〈动〉
(1) 抬起脚后跟站着 [stand on tiptoe]
离纵而跂訾者也 。--《荀子·非十二子》 。注:“谓跂足违俗而恣其志意,亦谓跂足自高而訾毁于人 。”
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学》
(2) 又如:跂望(举起脚跟远望);跂踵(举起脚跟远望);跂予望之(举起脚跟远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