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重要将领石守信:宋朝叱咤风云的开国功臣( 二 )


宋朝建立后,石守信列在六位主要开国元勋之首,升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并改兼归德军(宋州)节度使 。昭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起兵反宋 。此后,赵匡胤心里很不踏实,他找赵普谈话,赵普提议将兵权集中到朝廷,并提出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手中紧握兵权,最好将他们调离禁军 。宋太祖认为,王、石二人无反叛之心 。赵普认为,王、石二人虽无叛心,但若其部下贪图富贵闹起事来,他们也身不由己 。赵匡胤明白,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将天下兵权收归己有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十月,宋太祖召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宿将饮酒,劝谕他们释去兵权 。开宝(公元969年)二年,宋太祖又宴请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仪、白重赞、杨建章劝使罢镇改官 。酒至半酣,赵匡胤说:“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 。虽然我贵为天子,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 。当了皇帝后,我一直没有好好睡过 。”
皇帝的这番话,让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 。赵匡胤接着说:“有朝一日,有人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纵然你不想造反,到时还由得你们吗?”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纷纷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准奏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石守信等人并没有想到赵匡胤会解除他们的兵权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交出兵权后,石守信到郓州(今山东东平)任天平军节度使,时年34岁 。杯酒释兵权是史上安内政策的重要典范,它很好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 。既统一了军权,以防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又尽可能地减少宿将既得利益的损失,而且能使兵权被释的宿将所接受,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 。
网络配图
“石守信是能文能武的开国重臣,叱咤风云,战无不胜,因杯酒释兵权而被埋没是北宋的一大损失 。”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带头人李玉洁说,“杯酒释兵权使一大批武将被埋没,这也形成了两宋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 。北宋守内虚外,虽然当时是世界上最繁华的所在之一,但其军事力量一直薄弱 。”公元962年(建隆三年)九月,已加同平章事为使相的石守信深知赵匡胤的心意,自己上表解除兵权,专任天平军节度使 。公元973年(开宝六年),石守信的使相衔升为侍中 。宋太宗即位,罢天平军节度使改以中书令衔任西京(洛阳)留守 。石守信崇奉佛教,在西京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筑材料,压迫民夫,不给工钱 。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灭北汉,移军进攻辽南京幽都府,起用宿将石守信督前军,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之战,宋太宗亲自督战,宋军大败,宋太宗狼狈逃回 。同年八月,宋太宗将战败的责任推给诸将,“守中书令、西京留守石守信从征范阳,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但不久又进封石守信为卫国公 。石守信使相衔升为中书令,石守信自出任天平军节度使总共十七年未曾调任,他不问政治,明哲保身,晚年则专事聚敛,积财巨万 。公元982年(太平兴国七年),石守信为镇安军(陈州,今河南淮阳)节度使 。公元984年(太平兴国九年)六月,石守信离世,终年57岁,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宋史记载,石守信“累任节度使,专事聚敛,积财巨万” 。对这样的贪财之人,大家是鄙视的,他的半世英名终于毁了 。不过,皇帝喜欢这样的结果,君臣间没了猜忌,倒也彼此省心 。
《宋史·列传第九》记载:“石守信而下,皆显德旧臣,太祖开怀信任,获其忠力 。一日以黄袍之喻,使自解其兵柄,以保其富贵,以遗其子孙 。汉光武之于功臣,岂过是哉 。然守信之货殖钜万,怀德之驰逐败度,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 。”而王夫之则评价说:“夫石守信、高怀德之流,非有韩、彭倔强之质也,分节旄,拥镇牙,非有齐秦百二,剖土君民之厚实也,谈笑尊豆,兵符立释,非有田承嗣、王武俊、李纳之跋扈而不可革也 。使宋能优全故将,别建英贤,颠倒奔奏,星罗牙错,充实内地,树结边隅,一方溃茂,声援谷响,虽逮陵迟,取资百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