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史上被曹操文字狱杀死的六个三国奇才

【揭秘史上被曹操文字狱杀死的六个三国奇才】曹操有一句遗臭万年的格言:"宁我负人 , 毋人负我 。" , 不让人负自己 , 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先下手除去 , 但是做为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 当然不能没理由的乱杀人 , 于是便有了曹操用
文字狱杀人的故事 。据《曹瞒传》 , 曹操杀人之前 , 常常还会演出一幕"流涕行诛"的小活剧 , 待戮之士倘以为曹操这把眼泪乃反悔之兆 , 事到临头只会更加泄气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操先杀祢衡 , 继杀孔融 , 后杀许攸 , 又杀崔琰 。杀杨修 , 是比较晚的 , 好几次要除掉他 , 没有下手 , 或许嫉才的同时 , 也爱才吧 , 最后曹操还是将他枭首示众了 。泄密 , 是表面上的理由 , 实际上是因为他卷入宫廷继承的漩涡中 。那是一种最危险的游戏 , 他下错了赌注 , 押在赌台上的 , 却是他的生命 , 对不起 , 上绞刑架吧!
在这个世界上 , 有聪明的聪明人 , 也有自以为聪明其实并不聪明的聪明人 。同样一件事 , 在前者手里 , 做得挺漂亮 , 挺圆满 , 在后者手里 , 以为手到擒来 , 结果逮不着狐狸 , 惹一身骚 , 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 就是这个意思了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 , 智慧过人 , 颖悟超群 , 看似绝顶聪明 , 其实却是个糊涂笨伯 。他的聪明 , 不过孔雀尾巴上的羽毛 , 只是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罢了 。
杨修听到曹操发布的行军口令“鸡肋” , 便回营房打背包 , 同僚问其缘故 , 他说 , 鸡肋者 , 食之无味 , 弃之可惜 , 丞相肯定要撤兵了 。漫说是一个统治者 , 即使普通人 , 也并不愿意让人揭开内心隐秘 , 触到痛处 。杨修的这种轻薄行为 , 落在了刚吃了败仗 , 而且一直要收拾他的曹操手里 , 当然是找死了!最后 , 就被曹操借口这次泄露军事机密 , 杀了 。
我们当然可以假设 , 若曹操没有改变早先对曹植的偏爱 , 决意立曹植为太子 , 遭殃的恐怕就是曹丕的智囊团了 。为儿子的利益杀人 , 曹操也不是第一回了 , 其实有个叫周不疑的孩子 , 他的死比杨修更值得同情 , 也更能说明曹操无可救药的猜忌 。那孩子太聪明了 , 也许只有曹操早夭的神童儿子曹冲(字仓舒)可以和他匹敌(按:"曹冲称象"故事 , 大似有佛门智 , 故陈寅恪先生断定属陈寿附会佛典) 。在曹冲还活着时 , 曹操对周不疑大有好感 , 一度还想把女儿嫁给他 , 但遭到周不疑婉拒 。曹冲既夭 , 曹操担心曹丕等人没能力控勒周不疑 , 遂果断派出刺客 , 将年仅17岁的周不疑杀死在某个谁也不知道的荒伧所在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崔琰 , 一位非常值得爱戴的名士 , 事实上也曾得到曹操的敬重 。当年曹操初得冀州 , 将崔琰救出袁绍大牢时 , 曹操兴致勃勃地对崔琰说:"昨天我查阅了一下户籍 , 发现贵州竟有三十万百姓可供补充兵员 , 实在是一个大州呀!"崔琰勃然变色:"鄙州饱受战争创伤 , 生灵涂炭 , 你不想着安抚百姓 , 却先计点甲兵 , 这难道竟是鄙州人寄望于你的事情吗?"在座的全都吓出一声冷汗 , 好个曹操 , 不仅全无怒意 , 反而堆下笑脸 , 当面向崔琰赔礼道歉 。出于对崔琰道德力量的敬仰 , 曹操甚至将太子曹丕的教育之职也托付给他 。崔琰不辱使命 , 把个曹丕调教得唯唯诺诺 。崔琰有两个理由使曹操提高警惕:曹操曾因衣着花哨而"赐死"曹植的妻子 , 而这位薄命女正是崔琰的亲侄女;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太子时 , 知道崔琰平素更喜欢曹植 , 他担心崔琰从中起不良作用 , 尽管崔琰的表现无可挑剔 , 他当时就明确表示:自己坚决站在曹丕一边 , 并认为只有立曹丕为太子 , 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 。崔琰的死 , 缘于一封信 , 缘于曹操本人对文字狱的兴趣 。崔琰信中有"时乎时乎 , 会当有变时"之句 , 生性猜忌的曹操立刻将此理解成变天的征兆 , 把崔琰投入死牢 。